当前位置:主页 > 其他科室疾病 > 文章内容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8-23 20:35浏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病因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二)临床症状体征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
 
第1期(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积极控制高热。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
 
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液体疗法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应控制液体入量,注意维持血压稳定。休克病例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给予生理盐水5~10ml/(kg·次)进行液体复苏,15~30分钟内输入,此后酌情补液,避免短期内大量扩容。
 
(四)降颅压
 
(五)血管活性药物
 
第3期患儿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高动力高阻力型,以使用扩血管药物为主。
 
第4期血压下降时,可应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治疗,从低剂量开始,以能维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为佳。
 
以上药物无效者,可试用血管加压素或左西孟旦等药物治疗。
 
(六)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2期不建议常规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可酌情使用,剂量1.0g/(kg·d),连用2天。
 
(七)糖皮质激素
 
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
 
(八)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指征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可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1)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
 
(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5)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
 
(6)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
 
(7)频繁抽搐或昏迷。
 
(九)其他
 
1.血液净化
 
2.体外生命支持
 
(十)恢复期治疗
 
针对患儿恢复期症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各脏器功能尤其是神经系统功能的早日恢复。
 
(十一)中医辨证论治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1.出疹期湿热蕴毒,郁结脾肺证。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常用药物:黄芩、茵陈、连翘、金银花、藿香、滑石、牛蒡子、白茅根、薄荷、射干。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化湿透疹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2.风动期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
 
治法:解毒清热,息风定惊。
 
基本方: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
 
常用药物:生石膏、水牛角、银花、连翘、生大黄、黄连、丹皮、紫草、生地、钩藤,羚羊角粉。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解毒清热、息风定惊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3.喘脱期邪闭心肺,气虚阳脱证。
 
治法:固脱开窍,清热解毒。
 
基本方:参附汤、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
 
常用药物:人参、制附片、麦冬、山萸肉、人工牛黄、羚羊角粉、炒栀子、黄连、天竺黄、石菖蒲、郁金。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固脱开窍、清热解毒功效且有治疗相关病症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4.恢复期气阴不足,络脉不畅证。
 
治法:益气通络,养阴健脾。
 
基本方: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
 
常用药物:党参、五味子、麦冬、白术、茯苓、玉竹、藿香、木香、葛根。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通络功效且有相关病症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非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可帮助功能恢复。
 
注:处方药物具体剂量应根据患儿年龄规范使用,只适用于病症的治疗,不适用于疾病的预防。
 
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二)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应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应有专门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