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主题为“EliminateHepatitis”(消除肝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肝炎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3.25亿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肝病研究室主任、感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继明教授为健康财富读者解答了关于肝炎不可不知的一些常识。
健康财富问:我国离“消除肝炎”的目标距离有多远?
张继明教授答:以最常见的乙肝为例。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有慢性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CH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201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目前,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已使我国乙肝的流行得到了显著控制,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已降至7%以下,但距离WHO消除乙肝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此外,丙肝的防治也不能忽视。我国1-59岁抗HCV抗体的阳性率为0.45%,约1000万例丙肝患者。由于丙肝起病隐匿,通常无症状,群众对其认知度低,诊断率也较低,因此,还有大量患者未得到诊断。
健康财富问:病毒性肝炎是如何传播的,吃饭、牵手、亲吻等会不会传染?
张继明教授答:HBV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了严格的HBsAg和HBVDNA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的“乙肝歧视”,但情况已显著好转。存在“乙肝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乙肝认知不够造成的。
健康财富问: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之后就不会再感染乙肝了吗?成年人什么情况下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
张继明教授答:绝大多数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之后就不会再感染乙肝了。但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仍有部分新生儿会感染乙肝。其中,HBVDNA水平较高(>106IU/ml)母亲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母婴传播。已经证实,新生儿标准乙型肝炎免疫预防及母亲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HBV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妊娠中后期如果检测HBVDNA载量>2×106IU/ml,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知情同意基础上,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给予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可基本阻断母婴传播。
对于成年人,也需要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情况。如果是阴性(<10IU/ml),仍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由于注射乙肝疫苗后并不是所有人均会产生表面抗体,即存在免疫失败的可能性,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后2-3个月,应检测是否诱导产生表面抗体。
健康财富问:出现哪些症状时应考虑到肝炎可能性,及时去检查?
张继明教授答:如果患者出现乏力、纳差、上腹饱胀、厌油腻、尿色加深、眼黄等,应考虑肝炎的可能,应去医院检查肝功能及肝炎标志物。
健康财富问:哪些人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危人群,日常体检时建议检查哪些项目?
张继明教授答:乙肝的高危人群为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丙肝的高危人群与乙肝类似。
要想了解是否患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两对半”及抗丙肝抗体检测是必须的。对于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定期肝功能、甲胎蛋白、病毒载量、乙肝“两对半”、肝脏B超等检查非常重要,每年应至少检查2次。
由于仍有不少人对肝炎的认知度不够,临床上还有不少“潜在”的肝炎患者未被发现。这些人通常是潜在的传染源。
健康财富问:乙肝是否一定会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张继明教授答:由于目前我国已有强效、低耐药的口服抗病毒药,且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因此,只要定期随访和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已基本阻止肝硬化的发生,肝癌的发病率也显著下降,但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止肝癌的发生。定期随访、早期发现肝癌、早期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人们常常会说,乙肝患者会经历“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这种情况已得到扭转,乙肝发展会到肝硬化、肝癌不再是必然趋势,而是可以预防、控制的,但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仍比较困难,低于5%-10%。随着新的治疗方案的采用,不少患者已经得到临床治愈,告别乙肝,因此,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再是梦想。对于那些乙肝表面抗原未能转阴的患者,只要坚持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预后也是非常好的。
健康财富问: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治疗吗?乙肝患者什么时候需要开始治疗?
张继明教授答: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应避免劳累和酗酒,必须定期到医院随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HBVDNA水平:HBeAg阳性患者,HBVDNA≥20000IU/ml(相当于105拷贝/ml);HBeAg阴性患者,HBVDNA≥2000IU/ml(相当于104拷贝/ml);
2.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一般要求ALT持续升高≥2×正常值上限(ULN);如用干扰素治疗,一般情况下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
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疾病进展风险较大,可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1)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
2)ALT持续处于1×ULN~2×ULN,特别是年龄大于30岁者,建议行肝组织活检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3)ALT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1次),年龄>30岁,伴有肝硬化或HCC家族史,建议行肝组织活检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4)存在肝硬化的客观依据时,无论ALT和HBeAg情况,均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
健康财富问:目前乙肝治疗常用的有哪些药物,会耐药吗?
张继明教授答:目前乙肝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即需要皮下注射的干扰素类和口服的核苷(酸)类似物类(NA)。如何选择这两类药物,需要征询专科医师的意见,进行个体化治疗。
干扰素治疗不会产生耐药现象。某些口服的NA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等,较易产生耐药性,但这些药物已经不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的抗病毒作用强、耐药率极低,在我国已作为慢性乙肝治疗的一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