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肿瘤疾病 > 文章内容

癌痛治疗中常见的认识误区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8-13 20:17浏览:

   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50-6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据WHO统计,由于种种原因约50-80%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疼痛治疗。在我们的在疼痛治疗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和家属,包括部分医务人员在患者止痛治疗中常会有一些认识误区,这些错误认识不纠正,妨碍有效的疼痛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使用非阿片类药物更安全?
 
  事实上,癌痛患者约三分之二是中至重度疼痛,服用非阿片类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疼痛,并且长期服用非阿片类药物,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出现胃肠、肝、肾、血小板毒性反应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根据阿片类药物(通俗称麻醉性镇痛药)的药性及长期广泛的应用证明,使用阿片类药物更安全、有效、无肝肾等器官的毒性作用。
 
  误区二、要到疼痛剧烈时才临时用镇痛药?
 
  事实上,无论给药当时有无疼痛,按时使用镇痛药,可以使疼痛得到有效平稳控制,剧烈发作的疼痛次数减少,所需要的止痛药的强度和剂量也最低。而临时给予镇痛药,药物起效有一过程,不能实现很快止痛,不按时给药,体内血药浓度得不到有效维持,导致疼痛频繁发作。长期得不到有效止痛治疗的癌症疼痛,容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疼痛敏感和异常疼痛的等难治性疼痛。
 
  误区三、镇痛治疗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事实上,镇痛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无痛睡眠是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理想的止痛治疗除达到此目标外,还应争取达到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的目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误区四、用阿片类药出现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
 
  事实上,除便秘不良反应外,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阿片类药物的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一般仅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数天后症状多自行消失。对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积极的预防治疗,可以减轻或避免其发生。
 
  误区五、哌替啶(度冷丁)是最安全有效的镇痛药?
 
  WHO已将度冷丁列为癌痛治疗不推荐的药物,度冷丁的镇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1/8-1/10且作用时间短,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在体内的清除时间长,而且具有潜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作用。可致精神异常、震颤、惊厥等。度冷丁用药多采用肌注的方式,操作本身会产生疼痛,反复注射会使局部组织纤维化,不宜用于慢性癌症疼痛或慢性非癌症疼痛治疗。
 
  误区六、终末期癌症患者才能用最大耐受剂量阿片类镇痛药?
 
  事实上,阿片类镇痛药的用药剂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少数患者镇痛治疗需要较大剂量。阿片类止痛药无极限剂量,如果疼痛加剧,可以增加药物剂量提高止痛效果。对于任何重度疼痛患者,只要镇痛治疗需要,都可以使用最大耐受剂量阿片类止痛药,以达到理想的疼痛缓解效果。
 
  误区七、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不可避免会“成瘾”?
 
  事实上,长期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尤其是口服或透皮贴剂按时给药,发生成瘾(精神依赖性)的危险性极小。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性或身体依赖性并非意味已成瘾,也不影响继续安全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阿片类控、缓释剂型或透皮给药的方式,按时用药可以避免出现过高的峰值血药浓度,可以在保证理想镇痛治疗的同时,显著降低发生成瘾(精神依赖性)的风险。
 
  误区八、一旦使用阿片类药,就可能终身需要用药?
 
  事实上,疼痛病因控制及疼痛消失后,随时可以安全停用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日用剂量在30-60mg时,突然停药一般不会发生意外。长期大剂量用药者,应遵医嘱逐渐减量至停药。
 
  误区九、阿片类药物如果广泛使用,必然造成滥用?
 
  事实上,WHO自1992年发布癌症三阶梯镇痛指导原则以来,全球吗啡医疗消耗量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全球吗啡医疗消耗量在2吨左右,而进入90年代全球吗啡医疗消耗量达22吨左右。然而,在全球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明显增加的同时,并未增加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只要合理用药、合理管理,阿片类药物较为安全有效。
 
  误区十、静脉使用阿片类药比口服更有效?
 
  如果要说最常见的误区,我选这个。不仅是阿片类药物,在其他药物使用中也常常遇见,也许是中国特色吧。事实上,药物浓度决定疗效,而非给药途径。静脉给药优势在于首剂起效快,便于剂量滴定。只要剂量相同,口服阿片与静脉给药同样有效,但不良反应的特点可能不同。静脉用药更容易产生恶心、呕吐副反应,可能增加患者对吗啡的不耐受,等效剂量口服(透皮)与静脉注射同样有效且更安全。
 
  最后提醒大家,有了疼痛不要害怕,我们的目标让癌症患者在无痛中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