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6-16 08:23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大肠脂肪瘤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仍无一致意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炎症和刺激可能起主要作用。
2.结缔组织的退行性变。
3.纤维小梁的管周脂肪浸润。
4.局部脂肪的淋巴供应和循环发育不良致局部脂肪堆积。
5.结缔组织进入脂肪组织的化生。
6.局部脂肪组织发育异常,可能与垂体前叶及性腺激素等内分泌作用有关。
7.局部脂肪代谢不完全。
(二)发病机制
大肠脂肪瘤多发生在右半结肠,尤以盲肠多见。其大体形态呈黄色圆形分叶状肿块,质软,镜下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纤维间质,瘤组织周围可有炎症细胞浸润,少数脂肪瘤可伴有坏死,溃疡形成以及出血、囊性变。
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和生长方式,分为4型:
1.腔内型(黏膜下型) 最常见,约占90%,脂肪瘤在黏膜下与肌层局限性生长,突出于肠腔内。
2.腔外型(浆膜下型) 脂肪瘤在浆膜下与肌层之间局限性生长,一般向肠腔外突出。
3.壁间型(肌间型) 瘤体位于肠壁肌层,一般不向肠腔内外突出,瘤体呈圆或椭圆形,无临床表现。
4.混合型 另外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及分布情况又可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弥漫性脂肪瘤和黏膜下脂肪组织浸润四类。脂肪瘤癌变极罕见。
大肠脂肪瘤的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症状的轻重与瘤体的大小有关,当瘤体直径大于2cm时,半数以上的患者有不适反应。常见的症状有: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血便或黏液血液。病变位于直肠时可伴有里急后重。当瘤体较大时,可引起肠梗阻和肠套叠,此时在腹部可触及包块。少数黏膜下脂肪瘤,因部分瘤体自行离断、脱落入肠腔,患者可自肛门排出黄色、团块状脂肪样组织,这是大肠脂肪瘤较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患者极少有全身性表现,个别病人可有贫血和消瘦。
大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临床诊断颇困难。国内文献报道是30例中仅3例术前明确诊断。而且本病的外观及症状颇似癌前或恶性病变。因此对本病要有高度认识,临床上如出现腹痛,大便异常及便血等3大症状必须作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以便及时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大便呈黏液血便,潜血试验阳性。
1.X线检查 采用钡灌或气钡双重造影,亦可用清水灌肠,把水作为对比剂,可使脂肪瘤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对比更明显。X线主要表现:
(1)腹部平片可见低密度脂肪组织亮影。
(2)钡灌或气钡造影,肠腔内可见边缘光滑的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3)挤压征检查中压迫瘤体可有形态的改变,其他肿瘤无此现象。
2.结肠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到有蒂或无蒂自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或糜烂的半球形或分叶状黄色肿瘤,用活检钳压迫肿瘤,富有弹性,加压能使凹陷,放后恢复原状,即可以看到所谓的枕垫征;用活检钳提瘤体,表面的黏膜产生帐篷效应;用活检钳在同一部位反复活检,可露出脂肪组织即所谓“裸脂征”,获得组织可供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3.CT检查 为形态规则的低密度块影,CT值多为-80~-120Hu注射造影剂后,其影像更为清晰。
4.MRI检查 MRI有较好软组织分辨力、区分不同的组织结构,对脂肪组织具有独异性强信号,脂肪的质子密度高,T1值为60~80ms呈白色强MRI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