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肿瘤疾病 > 文章内容

大肠腺瘤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06-16 06:37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大肠瘤属癌前病变,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凸起物。

  (二)发病机制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 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 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 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 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症状】

  大肠腺瘤的症状与其大小及所处部位有关。小的腺瘤常无症状,较大腺瘤的症状可归纳如下:

  1.便血 可为程度不同的便血,如出血量较少或腺瘤位于右半结肠时,常不易为肉眼觉察,大便潜血试验可能为阳性。

  2.肠道刺激症状 表现为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多见于绒毛状腺瘤。

  3.肠套叠或伴肠梗阻 较大的有蒂腺瘤可引起肠套叠或伴肠梗阻而致腹痛。

  1.临床表现。

  2.试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饮食保健】

【护理】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检查】

  1.活组织检查 应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2.粪便潜血试验 其诊断意义有限,假阴性较多,阳性者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

  1.直肠指诊 是检查距肛门7~8cm以内直肠最简便可靠的方法。触及硬结是腺瘤癌变的可靠指标。

  2.X线检查 钡剂灌肠X线检查不易检出较小的腺瘤,对低位尤其是直肠腺瘤不易显示。双重对比气钡造影可提高对腺瘤的检出率。

  3.内镜检查 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是目前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但仍有漏诊的可能。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应活检。腺瘤癌变在内镜下常表现为:腺瘤增大,表面有糜烂、溃疡、坏死样表现,广基或短蒂、亚蒂腺瘤的基底部僵硬,腺瘤组织脆性增加等。据报道,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法可判断肿瘤有无癌变及浸润深度,应用免疫内镜可精确区别良、恶性病变。

【鉴别】

  1.肠结核 大多数患者有原发性结核病灶存在。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粪便多呈黄色稀便,带黏液而少脓血,腹泻与便秘常交替出现,0T试验阳性。结肠镜及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2.结肠息肉 也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易与结肠癌相混淆,但结肠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资鉴别。

  3.阑尾脓肿 有急慢性阑尾炎或右下腹痛史,可有右下腹压痛及腹肌紧张,周围血象升高,腹部B超或CT检查可发现有下腹液性包块,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排除盲肠肿瘤。

【并发症】

  1.便血 可为程度不同的便血。

  2.肠套叠或伴肠梗阻 较大的有蒂腺瘤可引起肠套叠或伴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