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5-28 18:38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早期认为室间隔膜部瘤与心内膜炎有关,但未被临床证实。近10余年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由于胚胎发育异常、间隔转移不够和主动脉旋转不足,导致主动脉轻度右旋,膜部间隔斜行或水平移位,无支持的膜部间隔遭受左室高压影响而产生瘤样突出。
2.膜部室间隔由于自然闭合过程异常,形成部分薄弱区,或者间隔闭锁迟缓,但室间隔仍发育,加之左室高压而致囊袋状变形。
3.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后期形式。
(二)发病机制
1.真性膜部瘤 室间隔膜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形成囊袋样瘤状物突向右心室、三尖瓣隔瓣后、隔前瓣交界处,甚至经三尖瓣口突向右心房。囊袋顶部常伴穿孔。室缺周边由膜部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2.假性膜部瘤 室缺部分周边由隔瓣和(或)前瓣,和(或)部分腱索构成,其余为膜部纤维组织。无向右心腔突出的囊袋壁,而是部分三尖瓣组织增生肥厚,向右心腔膨出,有时呈三尖瓣瘤样改变。
男女均可发病,但男性多于女性,约2∶1。大部分患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时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受限,少部分患者可无症状。胸骨左缘3、4肋间有收缩期杂音Ⅱ~Ⅳ级,伴震颤。有的患者P2亢进伴收缩早期喀喇音。
室间隔膜部瘤无论属真性或假性,其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胸部X线,甚至右心导管检查均与室间隔缺损相似,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超声心动图所见:短轴心底向心尖部和心脏长轴扫描,可见真性膜部瘤全貌。心尖四腔和五腔图,在近隔瓣处沿室缺边缘可见收缩期呈囊袋状突出,舒张期则囊壁与室间隔平复。瘤呈球型或锥型,直径一般<2.5cm,长约1~2cm,囊壁薄而光滑,厚度均匀,回声细淡。假性膜部瘤则表现为在室间隔膜周部的半圆形或不规则膨出,壁较厚,活动受限,收缩期粘连的隔瓣轻度突向右室腔或右室流出道或右房。有时呈一团模糊回声,位于室间隔中部突向右室侧,可清楚分辨出三尖瓣隔瓣部分粘连于室缺边缘所致的假象。超声心动图无创,可反复进行,又有利于术后随访,随着经验的积累,不但术前有相当高的确诊率,而且可鉴别真假膜部瘤及其伴随的心内畸形和并发症,故应列为首选诊断手段。左室造影系创伤性检查,难于反复进行,有时又受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但特殊情况下需行左室造影时,应同时做升主动脉造影,以除外主动脉窦瘤。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1.心电图 电轴左偏,左室肥大,少部分病例正常或大致正常。
2.胸部X线 肺部轻~中度充血,肺动脉段平直或饱满,心胸比率0.48~0.62。
3.超声心动图 显示膜部室间隔连续中断,有膜部瘤表现,有时可见三尖瓣反流。
4.右心导管检查 证实左向右分流,肺动脉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左心室造影:显示膜部瘤呈囊袋样突向右心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