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5-28 18:30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二)发病机制
正常的食管黏膜基底部有散在的嗜银细胞(Kulchitsky细胞),食管类癌即由食管黏膜底部散在嗜银细胞恶变发生,是一种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弥漫性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S)。其大体病理表现为息肉状或结节溃疡型,大小为0.7~12cm,瘤体边缘清晰,质韧,灰白色。结节溃疡状常提示类癌已处于中晚期。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细胞界限大多清晰,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实性片状、部分呈腺管或腺泡状,但无明显管腔。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密集,核仁少见,核分裂少。胞浆少,略嗜酸性,胞浆较丰富者可见银染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细胞质内可显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颗粒蛋白(chromogranin)及5-羟色胺阳性。瘤细胞聚集,周围有不等量结缔组织围绕,间质中有丰富的血窦。由于嗜银细胞多见于食管中段及下段黏膜,所以食管类癌好发于食管中下段。
食管类癌多见男性,发病年龄26~77岁,平均54岁。主要症状为吞咽时胸骨后不适或噎痛感,严重吞咽梗阻少见。食管类癌区别于其他食管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是可合并类癌综合征,尤其合并肝转移时。因为类癌是一种产生小分子多肽或胺类激素的肿瘤,分泌5-羟色胺、组织胺、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病人在临床上可有颜面潮红、腹泻、气喘、水肿等类癌综合征表现;发生肝转移时,它分泌的5-羟色胺(5-HT3)可直接进入肝静脉,而不经肝内之单胺氧化酶作用而灭活,使5-HT3浓度增高而引起症状。
临床上病人有颜面潮红、腹泻、气喘、水肿等类癌综合征表现伴吞咽时噎痛或感胸骨后不适等,应想到本病的可能。食管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