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肿瘤疾病 > 文章内容

胆管癌的临床表现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08-30 22:14浏览: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癌是一种相对少见、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值得注重的是本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胆管癌的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先天性的胆管囊性病变和胆结石是胆管癌的两个重要诱因。据统计,约有16%~30%的胆管癌病人伴有胆结石,故胆结石的慢性刺激应该是一种致病因素。胆管良性乳头状瘤可转变为胆管癌,原发性硬化胆管炎患者得胆管癌的比例也较高,胆道血吸虫病也是病因之一。此外,和胆管良性肿瘤、肠道慢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吸烟、饮酒以及遗传、职业、生活环境等都有较密切的关系。
胆道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体检较少有阳性体征,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常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故诊断有一定难度。所以,专家说要特殊留意它的“蛛丝马迹”,如上腹出现持续隐痛或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低热、体重减轻等。假如错过早期阶段,随着病程的发展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此时往往才引起患者的注意。但是,病情已至晚期,患者往往已经形成坚硬的无压痛的肿块,给治疗带来难度。
现在胆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技术已经有较大的发展,有:超声影像学、CT扫描、磁共振胆道成像扫描,现在还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刷洗或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PTCD)、胆汁抽吸细胞学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如果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刷洗或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PTCD)、胆汁抽吸细胞学检查,可使胆道肿瘤的诊断率提高到40%~67%。目前,常用于胆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几种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为癌胚抗原(CEA)、CA19-9、CA242、CA50,其中CA19-9在中晚期胆管癌血清检测中升高比较明确,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