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肿瘤疾病 > 文章内容

神经鞘瘤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08-30 07:29浏览: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年07期
神经鞘瘤543例手术治疗分析
张西峰胡轶肖嵩华王岩张伯勋王继芳
目的 :研究神经鞘瘤的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情况 为防治这一临床常见软组织肿瘤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统计本院 1993年 3月~ 2 0 0 1年 5月的 8年 2月中住院手术并经过病理学证明的 5 4 3例神经鞘瘤患者的流行病学和治疗学资料 按照流行病学、发病率、临床治疗情况分部位、分科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神经鞘瘤住院率为 2 .85 % 男女性别比为 1.13 1身体左右侧发病率之比为 1.73 1。 4 0~ 4 9岁组发病率最高为 2 8.78% 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并发神经鞘瘤占神经鞘瘤的 1.6 6 %。颅神经神经鞘瘤发病率占全身发病的 5 0 .4 7% 颅神经发病中听神经神经鞘瘤又占 6 3.0 6 %。椎管内神经鞘瘤依距离头颅的远近发病率依次下降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椎。科室统计中 神经外科手术时间最长 住院时间最长。病理上可见有多种改变如 :坏死、囊性变、液化、细胞丰富等。结论 :神经鞘瘤是一种常见的住院治疗的疾病 一次手术治愈率为 97.6 1% 没有发现恶性变。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北京复兴路28号100853 (张西峰;肖嵩华;王岩;张伯勋);黑龙江省鞍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114032 (胡轶);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北京复兴路28号100853(王继芳)
【要害词】:神经鞘瘤;流行病学;手术;病理学
【分类号】:R738.6
【DOI】:cnki:ISSN:1005-8478.0.2002-07-015
【正文快照】:
神经鞘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肿瘤 本院 1993年 3月~ 2 0 0 1年 5月的 8年 2月中收治 190 35 2名住院患者 其中神经鞘瘤 5 43例。所有病历均有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 现结合海内外资料予以综合分析。1 资料和方法资料来自我院 1993年 3月~ 2 0 0 1年 5月的 8年 2月中收治的 5
http://www.51daifu.com/documents/2007/0305/A5751263DE80EDE6H81808.shtml
腰椎管外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9例报告
颈腰痛杂志 2000年第4期第21卷经验交流
单位:曹家树 鲁胜武 陈富春 温立升 张子峰(解放军第148医院,山东 周村 255300);
侯铁胜(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外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9例腰椎管外神经鞘瘤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加影像学确诊。8例施行后入路肿瘤摘除,其中经椎板、小关节突入路1例,Wiltes入路单纯摘除肿瘤7例。保守治疗1例。结 果:经半年至5年随访,手术患者恢复原工作,下肢症状无复发,保守治疗者,下肢症状能缓解,但不能根除。结论:腰椎管外神经鞘瘤,手术效果可靠,W iltes入路创伤小,值得推广。腰椎管内及经椎间孔的神经鞘瘤的诊治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而腰椎管外神经鞘瘤报道较少,且轻易误诊、漏诊,近年来碰到9例,体会本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 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5例。L1、L2各1例;L33例;L44例;合并腰椎管 狭窄症1例。年龄28~51岁,平均38岁,病程半年~20年,平均13年。
1.2 症状与体征 单侧下肢痛麻,与体位关系不密切,夜间痛重,骶棘肌压痛,放射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例,加强试验(+)4例,股神经牵拉试验(+)3例,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8例,患肢肌肉萎缩6例,膝反射减弱3例,跟腱反射减弱2例。合并腰椎管狭窄1例,有腰痛,膝、跟腱反射减弱。
1.3 影像学表现X片示:L2和L4椎体后下缘稍微压迹各1例,余无异常,CT示:相应椎 间孔外腰大肌内等或低密度区,边缘清,CT值约40~60Hu(图1)。MRI示:常规矢状位椎管扫 描无异常,冠状位可见相应椎间孔外位于腰大肌内等或低信号区,横切位相应椎旁腰大肌内 等或低信号区,强化后呈高信号,界线规整(图2)。
图1 CT示左椎旁肌内低密度区
图2 MRI增强冠状位示L4.5左侧1.5cm×1.5cm高信号区
1.4 治疗 8例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腰椎后入路手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切除病变侧椎板,小关节及神经鞘瘤加自体髂骨移植术,其余7例病人采用Wiltes切口,单纯摘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单条神经上,距椎间孔约2~4cm,其中1例生长在L3神经上,向下压 迫L4神经。切开外膜后,肿瘤均能完整剥离。肿瘤最大4cm×3cm最小2cm×1.5cm,保守 治疗1例经休息、针灸、热敷及口服镇痛药物等处理。
1.5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全为神经鞘瘤。经半年至5年随访,手术病人全部恢复原工作, 下肢症状无复发。保守治疗1例患者间歇性下肢痛胀,可暂时缓解,但不能根除。
例1:男,52岁,因腰痛并左下肢痛22年余,加重20天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脊柱无侧 弯,活动受限,L4~5间隙左侧软组织压痛,放射痛,左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 退,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膝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X片示:腰椎轻度 骨质增生。CT示:左侧腰大肌占位,CT值为25Hu,腰椎管狭窄。MRI增强示:L4~5间 隙右侧1.5cm×1.5cm高信号区,边界清楚,腰椎管狭窄。临床诊断:腰椎管外神经鞘瘤,腰椎管狭窄症。1998-04-15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L4椎板左侧小关节切除,神经鞘瘤切除 加自体髂骨移植术,术中摘除1.5cm×1.2cm肿块,包膜完整,病理示:神经鞘瘤,术后经1 年半随访,腰腿痛症状消失。生活工作满足。
例2:女,35岁,右下肢麻胀不适2年,于1999-04-15日入院,查:一般情况好,脊柱呈生 理变曲。L4椎旁压痛,放射痛,直腿抬高弱(+),皮肢感觉正常,右足背伸力弱,右膝、跟腱反射稍弱,病理反射未引出。X片示:L4椎体后下部密度减低。MRI增强示,L4右侧 椎间孔外侧,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大小为1.2cm×1 .8cm边界光整。临床诊断为腰椎管外神经鞘瘤。于1999-04-21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中W iltes切口,自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切断L4~5右侧横突间韧带,咬除L4部分横突 ,暴露肿瘤并摘除之。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经半年随访,症状体征消失,结果满意。
2 讨 论
2.1 本病临床特点 长期单侧下肢间歇性疼痛不适。为首发唯一症状,渐进性加重,夜间 痛重,无脊柱侧弯,活动后不能缓解疼痛,骶棘肌压痛,放射痛,CT或MRI可确定诊断,MRI 增强,显示更明确。
2.2 鉴别诊断 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别,本病病史长,一般无脊柱侧弯,椎旁骶棘肌压痛 ,放射痛,腿痛程度轻,腹压增高不引起腰腿痛,X片示,腰椎间隙无异常;与腰椎管内肿 瘤的区别,单侧肢体受累,疼痛程度轻,与体位无密切关系,无大小便障碍,X片示椎管无 改变。
2.3 手术入路选择 有关腰椎间孔四周病变手术入路较多[1]。(1)合并有腰椎管 疾患者,应选择后正中切口峡部及关节突切除途径,切断部分骶棘肌,该术式干扰椎管,影 响脊柱稳定性,需植骨,手术大,出血多,病人卧床时间长。长处是椎管内外病因同时解除。(2)L1~4单纯椎间孔外肿瘤在4cm以内者,选择Wiltes[2]后正中切口的多 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自下位横突上方切断横突间韧带,必要时切除横突,显露神经及肿瘤, 我们应用此切口7例病人,体会解剖入路清晰,操作简朴,创伤小,出血少,对椎管无干扰 ,不破坏脊柱稳定性。(3)对巨大肿瘤,可采用腹部倒八字切口,经腹膜外达椎旁肿瘤,切除之[3]。(4)L5神经肿瘤亦选用Wiltes切口,切除L5横突及部分骶翼,将肿瘤 切除。
作者简介:曹家树(1955-),男,山东人,副主任医师,副主任研究方向:脊柱外科,,,0.0.0.0 379,184,"

杨月霞1白英利1雷军强2郭顺林2陈勇2
【中图分类号】R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4-0192-02【摘要】目的:探讨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MR信号特征及最佳检查方法,提高对该病的熟悉。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手术或临床、病理证明10例NF-Ⅱ患者的MR信号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NF-Ⅱ的MR表现主要为两侧听神经瘤:单侧听神经瘤并神经鞘瘤、脑膜瘤、胶质瘤等。结论:NF-Ⅱ的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平扫加增强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要害词】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磁共振成像Ⅱ-型神经纤维瘤病亦称(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Ⅱ),是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属神经皮肤综合症之一。收集我院及外院自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NF-Ⅱ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了该病的MR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从影像学角度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材料和方法
收集自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经我院及外院临床、病理证实的NF-Ⅱ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5-52岁,平均42.5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一侧(2例)或两侧(8例)听力下降并进行性加重,伴四肢无力、走路不稳4例,合并四肢感觉减退,5例合并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1.5年-6年不等有家族史2例。
使用GE-SignaCV/i或siemens1.5T超导型MR仪全部患者均行头颅、脊柱SE、FSE、FRFSE序列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及T2flair轴位扫描;所有病例均行MR增强扫描,即静脉注射马根维显(广州先灵药业)或欧乃影对比剂0.1mmol/kg后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1扫描。层厚6-8mm/3-4mm间隔1-2mm。
全部图像由三位以上资深医师分析、观察并随访。
2结果
2.1病变部位:病灶主要位于双侧桥小脑角区、脑膜(脑膜存在部位均可发生)、椎管内及椎间孔等部位。
2.2病灶数目:均为多发病灶数目2-9个不等;其中听神经瘤17例脑膜瘤12例神经鞘瘤1例、脊髓空洞3例。
2.3病灶大小:听神经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大小不一,最小约4mm,最大约14×21×21mm,其中2.5-4cm最多一般听神经瘤较脑膜瘤大;本组1例脊髓空洞症沿整个脊髓长轴分布;
2.4病灶形态:听神经瘤为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以两侧分布最多(8/10)。脑膜瘤为宽基底贴附于脑膜的结节状肿块。神经鞘瘤形态不规则,本组1例呈“哑铃状”改变,同部位椎间孔明显增大;脊髓空洞症位于整个脊髓并沿长轴分布,呈管状改变,部分呈竹节样外观,以上病灶边界较清晰;
2.5病变信号:与病灶大小、性质有一定的关系。脑膜瘤均表现为等T1/稍长T1、等T2/稍长T2信号,本组病例未见液化坏死,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5个肿块可见“脑膜尾征”;较大听神经瘤、神经鞘瘤易发生囊变或液化坏死,在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长T1、长T2液性信号(15/17),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而液化坏死部分不强化,听神经增粗;对于脊髓空洞征主要表现为脊髓中央长T1、长T2液性信号,界限清楚,沿脊髓长轴分布,增强后未见强化。
3讨论
3.1一般情况:神经纤维瘤病属于神经皮肤综合症或斑痣性错构瘤病,1882年Von Recklinghousen首先报告本病是发生与神经干或神经纤维上的肿瘤,故名Von Recklinghousen's病。以后Payne提出中外胚层结合处的胚胎学障碍是本病的病因,Thomson确定本病的遗传性质。现一致认为神经皮肤综合征发生在胚胎2-4月神经元增殖、组织发生和分化阶段,为外胚层的组织发育异常,特征为未分化胚叶成分肿瘤、肿瘤样病灶和色素斑或起源于外胚层组织的血管瘤,主要累计皮肤、四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1]。
在基因研究的基础上,198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会(thenationalinstitute ofhealthcon sensusdevelopment conference,NIH)提出了NF的两个不同分型,即NF-Ⅰ和NF-Ⅱ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2]。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神经纤维瘤病-Ⅰ(NF-Ⅰ)即已知VonRecklinghausen's病,其致病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患者的颅内新生物来自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如星型细胞和神经元;NF-Ⅱ其致病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患者的颅内新生物来自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覆盖物,如脑膜和雪旺氏细胞[3-4]。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生率为1:50000。由于大多数NF-2患者缺乏皮肤及眼部表现,或较NF-Ⅰ明显减少或无,所以NF-2型在初诊时较迟,常见于20-40岁。本组病例就诊均在25岁以后,年龄最大者52岁。
3.2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的诊断标准[2]:有以下任何一种异常表现的即可诊断为NF-Ⅱ型:(1)CT或MRI显示双侧听神经瘤;(2)直系一级亲属患N-FⅡ,以及单侧听神经瘤或至少有以下病变中的2个:神经纤维瘤;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青少年晶状体后包膜下混浊。本组10例NF-Ⅱ型患者中5例表现为两侧听神经瘤,其中合并神经鞘瘤、脊髓空洞征、脑膜瘤各1例;另外1例则表现为左侧听神经瘤并左侧多发脑膜瘤,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3.3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的影像表现:NF-Ⅱ型除了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及皮肤外,亦可累及喉部、引起肌肉萎缩等。NF-Ⅱ型皮肤病变很少见,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则占100%,故其影像学的表现主要在神经系统。
3.3.1听神经瘤:NF-Ⅱ最常见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约占82-90%,是其特征性表现,本组双侧听神经瘤8例(8/10)。MRI表现为双侧CPA区边界清楚软组织肿块或内听道口扩大,内有软组织影,病变常不对称,T1W1呈等/稍长T1信号,T2W1呈稍长T2高信号,如合并囊变、坏死则表现为不规则形更长T1更长T2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变实质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肿瘤较大时可挤压小脑、脑干,使之变形,桥小脑角池增大。本组8例表现为双侧CPA区听神经瘤,2例在左侧,其影像学表现均与次相符。
MRI可以发现CT无法检出的微小听神经瘤,但小听神经瘤的信号强度接近于正常脑组织,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其信号强度不均匀或无法预知,仅依赖MRI普通扫描很轻易漏诊,所以应常规钆剂增强扫描,由于听神经瘤的毛细血管无血脑屏障,所以钆剂增强时会发生明显强化。[6-8]增强后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明显强化。对于临床高度怀疑NF-Ⅱ病例而无听力障碍者,应常规行MR双侧CPA区检查,必要时增强扫描,以防微小听神经瘤的漏诊。有文献报道注入GD-DTPA增强扫描,可以发现直径5mm内听道内的小肿瘤[5]。
3.3.2其它颅神经瘤:颅内神经肿瘤常发生在第Ⅲ-Ⅻ对颅神经,三叉神经瘤的发病仅次于听神经瘤,另外第Ⅲ、Ⅻ对颅神经也易受侵犯。其影像学均表现为受累神经的结节样或梭形的增粗或软组织肿块,伴明显钆剂增强。本组10例未见发生于该部位的肿瘤。
3.3.3脑膜瘤:通常为多发,可发生于颅内任何位置,大多于硬膜宽基底相连,也可发生于脑室内。于T1和T2加权像上多表现为与脑实质等信号的肿块,表现为脑外肿瘤的特点并有占位效应,周围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增强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伴“脑膜尾征”。[9]Akeson指出虽然病理所见与普通脑膜瘤相同,但它们增生迅速,并有发生脑膜瘤病的倾向。本组1例表现为单侧听神经瘤并发一侧多发脑膜瘤,1例双侧听神经瘤合并脑膜瘤,大小不一。
3.3.4脊柱及脊髓表现:本组3例合并脊柱病变,两侧听神经瘤合并神经鞘瘤报道较多,两侧听神经瘤合并脊髓空洞征鲜有报道。对于发生于脊柱及脊髓的病变,除了上述两种病变外,还包括髓内室管膜瘤,多发脊膜瘤、神经纤维瘤等。由于邻近神经源性肿瘤的压迫侵蚀,骨表面可出现切迹或缺损、破坏,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弧状凹陷及椎弓根间距增宽。有文献报道,对于NF-Ⅱ约89%合并椎管内肿瘤,所以应将椎管作为常规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进一步确诊。
3.4与NF-1的鉴别:属神经纤维瘤病的另一种分型,即已知的VonRecklinghausen's病,占所有NF的90%,其致病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000~3000。[10]NF-1型常见于儿童且皮肤改变显著,可见皮肤咖啡奶油斑,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增多,如癫痫、头大、脊柱侧弯、皮肤神经纤维瘤及眼部异常,CNS的发生率15-20%,以星星细胞瘤、错构瘤及神经纤维瘤等为主。NF-Ⅱ其特征的表现为患者的颅内肿瘤来自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覆盖物,如脑膜和雪旺氏细胞。
3.5检查方法的选择:MR平扫加增强是检查本病最佳检查手段。骨骼X线检查有一定价值,但不能显示瘤体, CT扫描具有较高的密度发病率,但易受后颅窝伪影干扰,对瘤体显示欠佳,对椎管内病变难以显示, 但CT较 MR更易发现瘤体钙化:MR能够任意切面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及无骨性伪影干扰等长处,因而MR在诊断 NF-Ⅱ上有着其他影像检查无可比拟的优势。相对于X线、CT, MR能够发现更多颅内、椎管内病变、提高该部位微小病变的检出,它能够显示瘤体的部位、大小、数目、边缘及瘤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11] MR矢状位能够全程观察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的生长情况和脊髓空洞,而横断位及冠状位能够很好显示椎间孔内外的肿瘤形态几生长方向。
总之,NF-Ⅱ有其特异、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临床病史,一般诊断不难。参考文献
[1]李联忠,戴建平,赵斌. 颅脑MRI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2-135218-220.
[2]Nationl institutes of heals consensus development. Neurofibromatosis [J]. Arch Neurol198845(5):575-578.
[3]AokisBarkovich AJNishimura Ket al. Neurofibromatosis types l and 2:cranial MR findings[J].Radiology1989172(8):527-534.
[4]朱敬先.神经纤维瘤病的分子遗传学进展.国外医学. 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22:203.
[5]李佩玲黎庶张景荣.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头部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1977(16)6:331-333.
[6]李钧王松邱晓明.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的MRI表现三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84.
[7]包颜明Aobert Lam.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 MRI 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4):344-348.
[8]李于华张永平薛建平等.神经纤维瘤并的颅脑和脊柱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6:745-747.
[9]James E Gillespie MB Bchet al. Imagine Neurofibromatosis type 2.screening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ENT-Ear Throat February1999(78)2:102.
[10]张卫宁,王政刚,齐洪武等.颅内多发性脑膜瘤合并神经纤维瘤病1例报告 [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201:370.
[11]李于华张永平薛建平等.神经纤维瘤病的颅脑和脊柱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6:945-947.

作者单位:744000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1
730000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