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8-11 14:56浏览:
次
前 言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国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给患者带了众多的收益。与此同时,我们也苏醒地熟悉到包括肾细胞癌
在内的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为了不断规范临床的医疗工作,进一步维护患者的利益,2005年7月,中华医学会泌尿
外科学分会邀请了全国不同地区11位泌尿外科专家组成了肾细胞癌诊治指南编写组,他们以循证医学原理为基础,对海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与评
价,经过反复研讨,制定出中国《肾细胞癌诊治指南》(试行版)。由于该指南是我国泌尿外科领域由学会制定的临床指南,希望尽快在全国泌尿外
科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推广过程中希望能够得到每一位泌尿外科医师的关心,以利于今后不断完善和提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主任委员:那彦群
2005年11月28日
肾癌诊治指南编写工作
组织者: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那彦群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主任委员
孙则禹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叶章群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孙颖浩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编写组成员:
组长: 马建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副组长:何志嵩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万 奔 卫生部北京医院
米振国 山西省肿瘤医院
杜林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情谊医院
周芳坚 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央
胡志全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靳风烁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黄翼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仁济医院
戴玉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秘书: 宋 毅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排名不分先后)
名词解释
无症状肾癌(Incidental renal cell carcinomas):无临床症状或体征,由B超或CT检查发现的肾癌。
副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发生于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病以外由肿瘤引起的症候群。
局限性肾癌(Localized renal cell carcinoma):2002年版AJCC的TNM分期中的T1—T2N0M0期肾癌,临床分期为Ⅰ、Ⅱ期。
局部进展性肾癌{Local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和)肾静脉瘤栓或{和)下腔静脉瘤栓或(和)肾上腺转移
或肿瘤侵及肾周脂肪组织或(和)肾窦脂肪组织(但未超过肾周筋膜),无远处转移的肾癌,2002年版AJCC临床分期为Ⅱ期。
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2002年版AJCC临床分期Ⅳ期肾癌,包括T4N0M0期肾癌。
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保留肾脏的手术总称,包括肾部分切除术、肾脏楔性切除术、肾肿瘤剜除术等。
微创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文献中对微创治疗手段没有严格的界定,本指南中将射频消融、高 强度聚焦超声、冷冻消融归为
微创治疗范畴。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或NSS,由于切除组织及范围同开放性手术,本指南中没有将其划为微创治疗范畴。
本指南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1]、欧洲泌尿外科协会[2]、国家综合癌症网络[3]、新加坡泌尿外科协会[4]的肾癌诊治指南,针对肾细胞癌
制定,所推荐的方案具有Ⅰ、Ⅱ、Ⅲ级循征医学证据水平:
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简称为肾癌,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包括起源于泌尿小管不同部位
的各种肾细胞癌亚型,但不包括来源于肾间质以及肾盂上皮系统的各种肿瘤。
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各国或各地区的发病率不同,发达国冢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1]。我国各地区肾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差异也较
大,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统计我国试点市、县1988-1997年肿瘤发病及死亡资料显示:①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
上升趋势。②男女比例约为2:1。③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二者最高相差43倍[56]。发病年龄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
肾癌的病因未明。其发病与吸烟、肥胖、长期血液透析、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等有关;某些职业如石油、皮革、石棉等产业工人患病率高;少
数肾癌与遗传因素有关,称为遗传性肾癌或家族性肾癌,占肾癌总数的4%[178]。非遗传因素引起的肾癌称为散发性肾癌。
病理
一、大体
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一侧肾脏,常为单个肿瘤,10%~20%为多发[8]。肿瘤多位于肾脏上下两极,瘤体大小差异较大,直径平均7cm,常有假包膜
与四周肾组织相隔。双侧先后或同时发病者仅占散发性肾癌的2%~4%[8]。遗传性肾癌则常表现为双侧、多发性肿瘤。
二、分类
肾癌有几种分类标准,以往我国最常采用的是1981年Mostofi分类标准、推荐采用WHO 1997年根据肿瘤细胞起源以及基因改变等特点制定的肾实质
上皮性肿瘤分类标准[9],此分类将肾癌分为透明细胞癌(60%~85%)、乳头状肾细胞癌或称为嗜色细胞癌(7%~14%)、嫌色细胞癌(4%~10%)、集
合管癌(1%~2%)和未分类肾细胞癌。
根据形态学的改变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Ⅰ型和Ⅱ型2型[1011]。
三、组织学分级
以往最常用的是1982年Fuhrman四级分类[12]。1997年WHO推荐将Fuhrman分级中的Ⅰ、Ⅱ级合并为1级即高分化、Ⅲ级为中分化、Ⅳ级为低分化或
未分化。推荐采用将肾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末分化)的分级标准[9]。
四、分期
推荐采用2002年AJCC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clinical stage grouping,cTNM)(见表2、3)。2002年AJCC病理分期中评价N分期时,要求所检测
淋巴结数目至少应包括8个被切除的淋巴结,假如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时或仅有1个阳性时,被检测淋巴结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