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知道上不时会遇见其他专业的小伙伴跑来跟我探讨一些医学营养又或者哺乳的问题,妇产科医生许文茵一直就是这样的小伙伴。她即将准备给医院的同道分享母亲在特殊感染情况下的母乳喂养。大家做母乳喂养支持很久了,我们知道乙肝、丙肝妈妈是可以安全哺乳的,也知道艾滋病毒感染的妈妈不能常规推荐哺乳(但落后地区有更多不同的考虑),但我们似乎不太常讨论感染梅毒的妈妈是否能安全哺乳。阿滋妈今天顺道跟大家聊聊哈。
在使用严肃脸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个欧洲旧社会孤儿院与奶妈的故事。
欧洲旧社会孤儿院与奶妈的故事
16~17世纪的欧洲,弃婴成风,孤儿院和社会福利机构大量收养这些孩子。那时候的人工喂养及医疗条件非常恶劣,如果失去人乳喂养,婴儿们很难存活。因此,孤儿院尽全力向社会招募奶妈(wetnurse),但数量永远赶不上弃婴的规模,愿意成为奶妈的妇女往往需要同时承担多个孩子的喂养,并且喂养对象不固定。于是,环境简陋的孤儿院里有成群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和少量任务繁重的奶妈,使疾病迅速传播拥有了良好的土壤,其中最麻烦的就属梅毒的流行。1886年,意大利的一家普通孤儿院里仅有24位奶妈,平均每人承担着37名婴儿的哺喂工作!!!(我其实想说,看看供求关系的疯狂拉动力……)
一方面贫穷的妇女对作为奶妈的固定补贴金非常渴望,另一方面又很惧怕以梅毒为代表的疾病传播。20世纪以前,没有人彻底搞清楚梅毒到底要怎么治疗,所有人都只能蒙在鼓里无端地害怕。从13世纪首次报道梅毒在法国的爆发,到1943年终于明确了青霉素对它治疗有效,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螺旋体感染上走了太久的夜路。欧洲的社会福利机构用几个世纪多,尝试了无数的方法归纳总结管理奶妈与弃婴之间的喂养分配关系,以保护无辜者免受梅毒侵袭。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渐渐隐约摸索到了一丝丝线索的味道……
梅毒Syphilis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在及时发现并治疗的情况下,这个病不难处理。与妈妈骨肉相连在一起的胎儿是能轻易被传染到的,那么,因母乳喂养关系而同样亲密链接着的婴儿,是否也是轻易传播的对象呢?
梅毒怎样传播
(1)与有梅毒病灶(a syphilis sore or rash)的部位(阴道、口腔或肛门)在啪啪啪时时直接接触。这些病灶通常出现在生殖器官相关部位,但也可以出现在身体其他部位,比如嘴唇或乳房附近。
(2)母婴在孕期、生产、及不恰当母乳喂养时的传播。
(3)梅毒螺旋体有能力穿透完好的粘膜(intact mucous)或者受损的皮肤(compromised skin)。
母乳喂养时,宝宝的口腔粘膜——乳汁——妈妈的乳头、乳晕、乳房皮肤,是三位一体的紧密关联部位。显然,宝宝的粘膜是易感窗口。乳汁本身不被认为是传播途径。而妈妈乳房皮肤是否有病灶破损,从而让梅毒的病原被直接暴露给孩子是问题的关键。
从上面我们看到母乳喂养有机会传播梅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母乳喂养关系都会受到影响。简单来说,被感染的妈妈,在乳房零病变时,没有证据表明人乳会传播梅毒。
妈妈在梅毒活跃爆发(active syphilis outbreak)累及哺乳部位时——当乳房、乳晕或乳晕上有病灶(硬下疳SHANG-kur,a small sore, called a chancre)出现,需要停止患侧母乳喂养或者捐赠母乳;相反,只要乳房及相关部位皮肤完好,这样的母乳喂养则被认为是安全的。
治疗期间为了保持母乳分泌量,推荐妈妈及时挤奶并丢弃或捐献。治疗及乳房相关部位的皮肤损伤完全愈合后,重新开始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讨论完上面几个简单的基础问题,我们还需要知道:由于梅毒是一个被感染后有潜伏阶段(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平均潜伏6周)的传染性疾病,能治疗,可控制,于是“梅毒感染的妈妈能不能母乳喂养”这个命题会因为时间的关系,有几个可能的设定:
设定1,如果孕前确诊梅毒
怎样都应该是经过了治疗的,只要排除再次感染,然后孕期相安无事,还顺利诞下了宝宝,这种状态下的哺乳十分安全的。
梅毒能在早期阶段及时治疗,总是容易处理并且预后良好的。临床治愈后,安全孕产不是问题。
治愈后,虽终生携带梅毒抗体标记物,却不像水痘感染后的抗体那样留下长久的保护力。
设定2,孕期确诊梅毒
应该已经积极地治疗了吧,这种治疗同时也在积极地帮助控制肚子里宝宝受感染及各种出生缺陷连同死胎的风险。这样状况下娩出的孩子很有可能出生后也第一时间安排相关治疗处理,道理同设定1——既然孕期都熬过了,并且宝宝也得到及时处理,哺乳同样安全。
梅毒在孕期对宝宝造成什么影响:梅毒会导致宝宝低出生体重、早产甚至死胎。
孕妈妈一旦发现,必须及时治疗。
被感染的宝宝出生时可能未产生任何相关症状,然而,不及时处理有机会让宝宝在短短几周内迅速发展出严重的问题(白内障、耳聋、癫痫甚至死亡)
妈妈在孕期的梅毒感染若接受有效治疗,尤其是在孕16周以前,宝宝感染的机会将很低。否则,宝宝获得胎传梅毒,一切坏果子都在排队等着来呀。治疗可以控制宝宝进一步遭到病菌破坏,但治疗前对发育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设定3,妈妈孕期感染,产后发现梅毒
这个情况很危险。
我国规范产检中,孕早期会常规接受梅毒抗体检测,但随后的孕周里,没有特殊事情发生,常规产检和医疗程序是不会再无端端反复查验梅毒抗体了,除非最后要行剖宫产。当然,谨慎保守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孕早期和孕晚期都应循例检查梅毒,就怕万一嘛。
如果妈妈孕期明白自己暴露在危险的性关系中,最好还是主动与医生沟通做好早发现早治疗的工作,谁糊涂都不要紧自己千万别糊涂。毕竟各种感染性疾病对宫内发育中的小宝宝有太多的危害和风险,及时合理的治疗才是明智的。一般认为孕妇的梅毒病阶越早,胎儿感染的风险越大。即使患有无症状的隐性梅毒,还是具有传染性。
所以设定3这个命题会让小宝宝无保护地暴露在母亲的感染状态中相当一段时间,如若顺利出生并且未表现明显异常,或许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母乳喂养,直到妈妈出现异常。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一种情况是,宝宝其实已经在宫内就感染了,或者生产时被感染了,那么这时的喂养显然并不会进一步加大风险,我反倒更担心宝宝未接受及时治疗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这个黑锅,母乳不背。
另一种情况是,宝宝出生前都幸免感染(机会渺茫),那么妈妈的潜伏感染状态会不会经由母乳传播?正如前文所述,在乳房零病变时,没有证据表明人乳会传播梅毒。在妈妈出现症状以前,如果母乳喂养关系平稳舒适,经由母乳喂养感染孩子的风险很小。
直到妈妈的病程爆发,梅毒病征浮出水面,方才寻医确诊,启动治疗。如果乳房受累,这次就真的不能继续母乳喂养啦,至少在出现皮损的一侧乳房必须果断暂停喂养;假如乳房相关部位幸免病变(也许只有单侧),即使正在接受治疗的妈妈,还是可以(单侧)哺乳的。你可能还要担心用药的哺乳期安全性。没事,青霉素与哺乳期是兼容的。写完这个复杂的设定3,我松了一大口气。
乳房上的病灶是限制哺乳的首要因素,但非乳房区域的病灶怎么考虑呢?比如妈妈的手臂上?(虽然这个机会满低的)
只要你能保证病灶不被接触(孩子或吸奶器),继续喂奶是ok的;
但若不能保证,就放弃亲喂吧,挤出来的奶要么通过规范的巴氏消毒处理后再用,要么扔了,要么捐献乳汁给有资质的机构做杀菌处理(我不确定国内有没有机构收……)
梅毒螺旋体很脆弱,捐赠给母乳库的感染母乳只需要规范的巴氏消毒程序就能破坏其中混入的梅毒病原。
设定4,宝宝出生后,妈妈才感染且发病
这情况有点奇葩,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周全地考虑一下对吧。产后哺乳的妈妈受激素水平调节以及疲劳的牵制,其实很久都满没有兴致啪啪啪啦。不啪啪,哪里来的感染呢?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产后蛮久才有的可能了。设定3中新生宝宝都可以安然接受妈妈无损伤侧乳房的喂养,更大一些的宝宝免疫系统相对又进步了一丢丢,其实同理对待就差不多了。
设定5,宝宝出生后,妈妈才感染,但是暂时不知道
综合3及4的思路,不知道就是没症状,就算有症状还要看是否出现在乳房区域,可以怎么做应该秒懂吧。
总之,梅毒不是一阵风吹就来的,通常已经与母亲共存了一段时间,在开始母乳喂养的关系以前,通常情况是在孕期或者更早就已经得到发现及治疗的,孕期尚且无恙,哺乳作何为难?还是那句,乳汁本身并不影响它的传播(说得轴一点就是,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母乳会传播梅毒)。
乳房上出现的任何不熟悉或者你没把握的皮疹、皮损、开放性溃疡时,最好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另外,因为大前提是在讨论母乳喂养,我们一直强调乳房相关部位的皮肤损害时,并不是说其他部位的就不重要。母乳亲喂时妈妈与孩子也有很多其他部位的接触机会,如果妈妈有非乳房区域的梅毒皮肤状况,也是同样需要谨慎处理,避免与宝宝接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