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导致的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由此继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你了解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吗?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中很多人都存在口腔病损,有时口腔病变作为首发症状出现,作为口腔医生遇到AIDS患者你会做出正确诊断吗?
1、艾滋病的流行概况是怎样的?
早在1981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最先在患有肺孢子菌肺炎(俗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的男同性恋者中发现AIDS病例。随后的30余年间,这种曾经被称为“当代瘟疫”、“世纪绝症”的严重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夺去了3500多万人的生命。而今,AIDS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需密切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统计数据显示,1990-2015年,全球有接近3670万人感染HIV,其中180万是年龄不足15岁的儿童。绝大多数HIV携带者分布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其中非洲东部和南部是HIV感染的重灾区,感染人数达到1900万;其次是西非和中非地区,感染人数约为650万。亚太地区的感染人数为510万,位居全球第三。
据中国CDC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现存活HIV感染者57.7万人,死亡18.2万人。经测算估计,中国人群总感染率为0.06%,即每1万人中有6人感染HIV,仍有32.1%感染者未被发现。
2、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AIDS感染的元凶。HIV属逆转录病毒,分为HIV-1和 HIV-2两型,HIV-1型病毒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流行类型。HIV病毒颗粒直径约100~120纳米,由核心和脂质包膜两部分组成(图1)。核心由两条同源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类构成。其中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是病毒复制必需的酶蛋白。病毒核心外包绕着核衣壳蛋白p24和基质蛋白p17。病毒颗粒最外层的脂质包膜中嵌有表面糖蛋白gp41和gp120。
3、艾滋病是如何发病的?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对抗HIV感染的免疫学基础,其中主要依赖的是特异性免疫反应。通常情况下,病毒入侵机体后首先由淋巴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病毒,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H细胞(CD4+T细胞),进一步传递产生抗体将病毒清除。而HIV感染宿主后病毒颗粒直接进入CD4+T细胞内,从而阻断了人体的免疫应答。
一旦受感染的CD4+T细胞活化,随着CD4+T细胞的分裂,病毒也随之完成复制。当大量HIV从CD4+T细胞表面出芽时,细胞本身凋亡,而HIV将继续感染其他CD4+T细胞,造成CD4+T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免疫缺陷,继而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4、艾滋病是怎样传播的?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通过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等途径传播。
据中国CDC报告,2005-2015年中国HIV的传播途径发生了明显改变。2005年,中国HIV传播主要经由静脉注射毒品、血液、异性性行为等三种途径传播。到了2015年,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静脉注射毒品则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血液已不再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取而代之的是同性或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的比例从2005年的0.3%上升至2015年的27.6%,异性性传播从11.3%上升为66.5%。
5、艾滋病的口腔表现有哪些?
1996年我国在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CDC修订的HIV感染分类和AIDS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和AIDS期。AIDS期是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着降低,血浆HIV病毒载量明显升高,并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甚至肿瘤。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中很多人都存在口腔病损,有时口腔病变作为首发症状出现,并为进一步发现HIV感染和AIDS提供重要线索。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HIV感染口腔表征协作中心制定了HIV口腔表征的分类标准,将多种与HIV感染相关的口腔病损归纳为三类:①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损;②与HIV感染相关的口腔病损;③可见于HIV感染的口腔病损。其中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疾病包括:口腔念珠菌病、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HIV相关性牙龈牙周疾病、非霍奇金淋巴瘤。
(1)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HIV感染和AIDS患者中最常见的口腔损害,主要由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念珠菌属微生物感染所致。患者通常缺乏明显的易感因素,病情顽固,难治,易复发。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生的部位,HIV感染和AIDS患者发生的口腔念珠菌病可分为:红斑型、伪膜型、口角炎型和增殖型,以红斑型和伪膜型最为常见。
伪膜型表现为黏膜上白色或黄色的膜状物,可擦去,留下红色基底。红斑型表现为黏膜弥散性红斑,发生于舌部时伴有舌乳头萎缩。口角炎型表现为口角区皮肤、黏膜皲裂,周围充血,皲裂处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甚至溢血。增殖型念珠菌病表现为黏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组织学检查见轻到中度上皮异常增生,PAS染色可见菌丝侵入角化层,基底层有大量炎细胞聚集,并形成微脓肿。其中伪膜型念珠菌病是预示疾病将从无症状HIV感染期进入AIDS阶段的先兆。
(2)毛状白斑
口腔毛状白斑是HIV感染和AIDS患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所致的一种机会性感染。口腔毛状白斑通常发生于HIV感染晚期或者AIDS阶段,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先兆,也是表明疾病进入AIDS阶段较为可靠的临床指征。HIV感染和AIDS人群中,口腔毛状白斑的发生率仅次于口腔念珠菌病,其患病率为17.7%[3]。临床表现为双侧舌缘白色或灰白色的垂直皱褶状斑块,有时可蔓延至舌背和舌腹,过度增生则呈茸毛状,不能被擦去。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如果合并念珠菌感染可有轻度不适感。为了明确诊断需要在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结合EB病毒检测。
(3)HIV相关性牙龈牙周疾病
与HIV相关的牙龈牙周疾病主要有牙龈线性红斑、HIV相关性牙周炎以及急性坏死性龈口炎。牙龈线性红斑表现为沿游离龈界限清楚、火红色的充血带,宽2~3 mm,与牙菌斑无关,无牙周袋及牙周附着丧失,常规治疗无效。
HIV相关性牙周炎表现为牙周组织附着丧失明显,进展迅速,但牙周袋不深,牙周骨组织迅速破坏、疼痛、牙松动甚至脱落。
急性坏死性龈口炎的患者出现口腔恶臭,以前牙牙龈单个或多个乳头坏死为特征,牙龈火红、水肿,龈缘及龈乳头有灰黄色坏死组织,极易出血。牙周软组织坏死,牙齿松动,疼痛明显,可伴有口腔黏膜的坏死性溃疡。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是AIDS进展的标志。
(4)卡波西肉瘤
卡波西肉瘤是HIV感染和AIDS人群中最常见的肿瘤,与人疱疹病毒8(human herpes virus,HHV8)感染有关。发生于口腔的卡波西肉瘤最常见于上腭黏膜,其次是牙龈。呈单个或多个浅蓝色、浅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或结节,初期病变平伏,逐渐发展颜色变深并高出黏膜表面,出现分叶或溃疡。
(5)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首先表现为颈、锁骨上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病情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在口腔表现为弹性的红色或紫色肿块,有时可出现溃疡,好发于上腭和牙龈,患者可出现牙齿松动、疼痛和进行性感觉异常。组织病理学可见以各型淋巴细胞为主的肿瘤细胞组成,有多种分型,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