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在近年来的临床工作中,口腔梅毒屡见不鲜。因其口腔表现具有多形性的特点,常被称为“大模仿家”,也因此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贻误了早期规范诊治的时机,加剧了疾病进一步传播的风险。本文将介绍梅毒及其口腔表征,以期引起口腔科医师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对该病及交叉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梅毒是如何传播的?
梅毒的流行病学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今90%的梅毒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并呈上升趋势。在我国,解放前梅毒广为流传,六十年代初基本消失。然而,近年来随着性行为多样化及观念的改变,包括梅毒在内的性传播疾病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的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2014年上升1.13%,其中2015年全年我国梅毒报告发病433974例,较2014年(419091例)和2013年(406772例)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梅毒的传播方式
性接触传播是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据统计,约95%的梅毒病例是通过性传播获得的。
此外,母婴传播也是梅毒传播途径之一,这一传播方式正在逐步得到关注,在我国平均每一小时至少有一位患有先天性梅毒的婴儿出生,这也反映了不断增加的先天梅毒的疾病负载。除此之外,输血、接吻、哺乳、共用牙具等也是可能的传播途径。
梅毒患者有哪些特征性的口腔及全身表征?
梅毒按照感染方式分为先天性梅毒和获得性梅毒两大类型。先天性梅毒患儿口腔表现为半月形切牙和桑葚状磨牙等畸形牙,还可出现鞍鼻等特殊面容;而获得性梅毒又按发展进程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梅毒。口腔梅毒以二期梅毒最为常见,近30%的二期梅毒患者会有口腔表现。
一期梅毒
一期梅毒发生于梅毒螺旋体感染后3周左右,可在外生殖器、唇、舌、扁桃体等螺旋体首次接触的部位发生无痛的结节性病损,该病损高出黏膜,中心有溃疡或结痂,称为“硬下疳”,因该病损不经治疗,可自行消退而常被患者和医师忽视。
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的7~10周,可表现为口腔病损、皮肤梅毒疹及生殖器病损。其中其口腔表征以“多形性”为特点,可以表现为黏膜斑、糜烂、溃疡及增生等多种病损特征,极易在临床被误诊和漏诊。
据统计,梅毒在口腔多发于舌、双唇内侧黏膜、双颊黏膜、上腭等部位,典型的口腔黏膜斑多呈灰黄色、光亮而微隆起的斑块,基底形成浅在圆形或椭圆形糜烂,表面覆渗出伪膜,患者疼痛症状较轻或无。
在临床上口腔二期梅毒易与白斑、白色水肿、扁平苔藓等疾病混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期梅毒的部分口腔病损呈无特征性的“溃疡”,常常被误诊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创伤性溃疡等而贻误诊治。
三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结节性梅毒疹与树胶肿或梅毒性舌炎,临床较为少见。
口腔梅毒如何确诊?
口腔梅毒的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暗视野显微镜、特异性血清试验及非特异性血清试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临床表现常常是指导医师进行梅毒相关筛查的重要线索,因此识别梅毒的口腔表征尤为重要。临床可疑病例应询问其非婚性接触史、配偶或性伴侣病史。
根据我国性传播疾病2014年临床诊疗指南,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上述实验室检查中至少两项,可有或无流行病学史;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实验室检查中至少一项,或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两类梅毒血清学试验均为阳性。
口腔梅毒如何治疗及随访?
治疗方法
应尽早对已确诊为口腔梅毒的患者行规范治疗。口腔医师接诊梅毒患者后,建议及时沟通并转诊至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后续诊疗。
青霉素类是目前治疗梅毒的一线药物,依据不同梅毒分期,所用药量、疗程也有所差别,对于一期、二期及病程在2年以内的梅毒,青霉素不过敏的患者,首选普鲁卡因青霉素G 80万U/d,肌内注射,连续15天;或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一次,共2~3次。
梅毒治疗用药具体可参照梅毒诊疗指南。
规范随访
梅毒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还应规范随访,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连续2~3年。此外,梅毒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应同时检测和治疗。治愈的指标为病损及症状消退,血清反应在1~2年可转阴。
口腔梅毒经过及时、规范系统治疗后,可达到临床治愈、消除传染性,但是血清学检查抗体可能依然会呈现阳性。
口腔梅毒如何预防?
梅毒感染应重在预防,预防手段包括性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不安全性行为的杜绝、定期体检及婚前体检等。对于先天梅毒的预防则需要对孕妇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此外,发现梅毒患者应及时按照乙类传染病向当地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作为口腔科医生,我们站在性传播疾病防控的第一线,及时识别、准确诊断和合理处置也是防控性传播疾病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