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科普HPV病毒的时候,有位粉丝给我私信,说是自己感染了梅毒,二期的时候去医院接受治疗,唯一的可能是前任,不过前任矢口否认并怪罪于她。前任后来查没查也不知道,她经过治疗虽然好了,但是心里总有些创伤,时常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即便治好了,梅毒特异性抗体也是终身阳性的。
在心疼姑娘的同时,我就想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梅毒。
说到梅毒,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同治帝,因为记载“皮肤发出疹形未透”,官方记载是死于天花,民间传说是死于梅毒,因为最后同治多处溃烂用药无用死去。
像丘疹、皮肤溃疡也是梅毒的典型症状之一。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发的性传染疾病,梅毒螺旋体是一种细菌,他长这样——
况且他还是一个全身透明的小婊砸...
当梅毒螺旋体细菌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便开始运作了,白细胞发现这群非法入侵的细菌,于是拿着AK就冲过来一顿射。
这时候梅毒螺旋体连个一级头盔一级甲都没有,死的死伤的伤,还有一些悄悄躲了起来瑟瑟发抖。
这个时候你会长出硬下疳,不痛不痒,过程平均3-4周左右(也有1周发病或2月发病的)。它的生长部位一般取决于你的感染部位,比如生殖器、口腔、直肠、乳头、手指等,可单发也可多部位发。
如果没有治疗一般硬下疳会自行消退,所以你以为只是小毛病而且也好了。
其实,这时候你就进入了梅毒一期的潜伏阶段。
梅毒螺旋体为了不被白细胞发现,于是急迫得去寻找头盔和防弹衣,这时候它们就发现了人体的一个好东西——粘多糖。
粘多糖是构成细胞间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而梅毒螺旋体自带粘多糖酶,将人体的粘多糖分解掉再合成为自己的粘多糖,包裹在自身细胞壁外侧,作为自己的二级甲二级头,学术称作“荚膜”。
有了头盔防弹衣的梅毒螺旋体可就开心了,但是人体的各个器官就不开心了。
不管是皮肤骨头神经血管什么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一旦被看上了,粘多糖被分解了,细胞就散架了。
这个时间说不定,也许一周,也许几个月,或者一年后,你就突然开始身体皮肤大面积长疹,黏膜现斑,甚至脱发、淋巴肿大等等。
二期梅毒的症状一般在一段时间后也会消失痊愈,因为即便梅毒螺旋体有二级头二级甲,可是白细胞有98K,依然还是可以疯狂摧毁它们。
然而梅毒螺旋体捡到了吉利服,卷成球缩成颗粒状伪装起来。
白细胞想emmmmm这波可以收工了然后就开开心心走了,毕竟还没有八倍镜。
梅毒螺旋体就一直狗着,等待有一天东山再起。
在人体免疫比较弱的时候,梅毒螺旋体又出来造作生事了。
梅毒三期可以说是非常恐怖了...
下肢会出现树胶样肿、硬化性损害、结节性损害、黏膜损害等。
树胶样肿是三期中最常见也是损害最大的。
其实早期梅毒只要及时去医院进行青霉素等其他抗生素治疗,基本上都是可以治愈的,只要不拖着就行,还有性伴侣一方有梅毒,另一方也应该去医院接受检查并共同治疗。
只不过治好了之后,RPR转阴性但tppa检测还会是阳性(代表曾经患过梅毒现已治愈)。一般来说,对于日常生活、出国等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可能对于某些特定的工种,如公务员,就会造成影响。
而梅毒的传染途径想必大家都知道,性传播、血液、母婴传播等。
所以在公共场合大家注意卫生,明知自己疾病的更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体液沾上公共设施;性生活记得戴套,定期体检,不隐瞒病情;如果怀孕中发现患有梅毒,医生可以采取措施帮助阻隔胎儿感染,否则生下来就会先天性梅毒了。
梅毒的传染性很强,大量存在于皮肤黏膜损害表面,也见于唾液、乳汁、精液、尿液中。据调查,男性一期梅毒与女性发生关系的话,女性“中招”的几率高达60%—70%,即使使用避孕套,仍有30%的失败率。
患过梅毒的人即使治疗后,还是会有感染的风险,所以即便痊愈也不能掉以轻心。
至于梅毒的起源,有假说是哥伦布从新大陆给带回去的。
因为在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期,梅毒突然在欧洲大陆肆虐。
追根溯源其实一开始就是法国那块儿。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来自新印度群岛,一种说法是来自美洲大陆。总之就是来自新大陆。因为在哥伦布和他的船员回来之前,欧洲大陆从未有被梅毒感染的案例。
欧洲那阵子是处于梅毒恐慌之中。从皇亲贵族到普通百姓无一幸免。而很多著名历史人物都是梅毒患者——
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波德莱尔、林肯、林肯妻子、福楼拜、莫泊桑、梵高、尼采、王尔德、凯伦·布里森、英国亨利八世、乔伊斯、希特勒……
“我得了梅毒!终于!真的是梅毒!不是不屑一顾的淋病、菜花之类的,是梅毒,弗朗西斯一世就是死于梅毒。雄伟的梅毒,纯粹简单;优美的梅毒……我得了梅毒……我觉得骄傲,去他的布尔乔亚。”
这是写出《羊脂球》的莫泊桑刚刚患病时写下的句子,也是疯狂啊。
在青霉素被发现之前,梅毒是不治之症,死的死残的残,贝多芬的眼盲就是梅毒导致的。欧洲梅毒名人们用他们自己书写了几个时代的历史。
所以感谢近现代抗生素的普及和发展吧,简单快速无脑得杀死体内的细菌,当然也是不能滥用的。
看了这些,我想应该有一部分人又对性生活约泡什么的产生恐惧了吧?要约记得戴套哦!(虽然戴套也还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