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里属于“呕血”、“便血”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死率高达8%~13.7%。。本病通常和饮食习惯有关。如果饮食合理,有助止血,促进病变恢复;如饮食不当,可诱发或加重出血,并可发生其并发症。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那么中医方法是如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呢?
胃中积热证:吐血紫暗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大便黑如漆,口干喜冷饮,胃脘胀闷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主要药物:大黄、当归、白芍、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栀子、甘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热伤胃阴,加麦门冬、石斛、天花粉。
肝火犯胃证: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泄肝清胃,降逆止血。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药物: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可加白茅根、茜草、旱莲草加强止血;吞酸者加乌贼骨、贝母。
脾不统血证: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溏,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 归脾汤加减。主要药物: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及、仙鹤草、乌贼骨、阿胶。脾胃虚寒者加熟附片、炮姜,或改用柏叶汤;出血量多者,可加地榆炭、侧柏叶、血余炭。
气随血脱证:吐血量大,大便溏黑甚则紫暗,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眩晕心悸,烦躁口干,神志恍惚,甚或昏迷。舌淡红,脉细数无力或脉微细。
[治法] 益气摄血,回阳固脱。
[方药] 独参汤或四味回阳饮加减。主要药物:人参、制附子、炙甘草、炮姜。
中医疗法中除了方药治疗效果比较好之外,其他的特色疗法也有相当好的疗效。
1.针刺疗法
胃中积热证:取上脘、内庭,针用泻法:肝火犯胃证:取不容、劳宫、梁丘、太冲、地五会,针用泻法;脾胃虚弱证:取中脘、脾俞、足三里、隐白,针用补法加灸。
2.穴位贴敷法
(1)栀子1克,郁金6克,白芷6克,大黄15克,共为细末,韭菜汁调成糊状,敷于膻中、上星、上脘三穴,药干另换新药。适于热盛伤络型。
(2)白芷、炒栀子各适量,水煎,布包药渣趁热敷胸口,适于热盛伤络型。
(3)紫珠草、地稔根各150克,水煎,浓缩 500毫升(可按此比例制取药液),用时先取 300毫升,用胃管注入胃内,左右变换体位,使药液与胃各部充分接触,然后抽出。另取200毫升注入胃内保留。
(4)吴茱萸末适量,醋调敷于涌泉穴。
3.敷脐疗法
(1)大黄30克研细末,加米醋适量调成膏状敷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3~5次为一疗程。适于胃热壅盛型。
(2)大黄、栀子各20克,研细末,米醋适量,用法同上。适于肝火犯胃型。
(3)鲜小蓟、鲜旱莲草各适量,捣烂取汁,大蒜一枚捣如泥,与西瓜霜15克和匀成膏状,敷于脐窝及双侧涌泉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适于吐血不止者。
4.中成药
(1)云南白药:功能化痰止血,活血止痛。:每次一克,吞服,每日4次。
(2)参三七粉:3克,口服,每日3次。用于各种部位出血。
(3)大黄粉:3克,口服,每日3次。用于各种部位出血。
(4)白及散:6克,口服,每日2~3次。用于吐血、便血、肺伤咯血、金疮出血等。
(5)乌芍散:6克,口服,每日2~3次。用于消化道出血。
(6)十灰散:3~6克,口服,每日2~3次。用于血溢妄行出血。
以上从各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中医疗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的节制,要做到生活有规律,饮食定时,不酗酒和进食粗糙食物。忌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治疗上,而不注意饮食习惯,也难保证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