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脏病,我们都非常的熟悉,这是威胁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突发心脏病很可能会让你丧命。冠心病也是其中的一种,老年人朋友是冠心病的易发人群,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断治疗冠心病的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冠心病的中医诊断方法!
1、胸阳痹阻型
证候:心痛甚,痛如椎刺,或如刀割,胸痛彻背,遇寒加重,伴有畏寒肢冷,乏力自汗,气短心悸,甚则喘咳不卧,吐白色泡沫痰,苔薄白或白腻,舌淡体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由于胸阳不足,阳虚寒凝,气机痹阻所致胸痛甚,且胸痛彻背。由于机体阳虚,寒邪乘虚侵袭,经脉挛急,血液凝滞,故遇寒则疼痛加重。阳气不足则畏寒肢冷,乏力气短,气虚不能外固表则自汗出。心阳不足,寒饮上犯心肺,则心动悸,喘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痰饮盛则苔白腻,无痰饮则薄白,阳气不足则舌胖有齿痕,面色恍白,阳虚失于鼓动,脉沉且迟而无力。相关推荐:冠心病的危害及治疗方法
2、气虚血瘀
证候:心痛时轻时重,以隐痛为主,遇劳则发,乏力气短,心悸,自汗懒言,苔薄白,舌质暗淡,胖有齿痕,脉弱无力。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心气虚失于帅血,则致气虚血瘀。劳则伤气,更致气虚,所以劳累后则可诱发疼痛,以虚为主,所以呈隐痛。因心气虚常因思虑劳倦而致,故出现乏力、气短、心悸。汗为心之液,因于气虚,心液外溢则自汗出,心气虚无力帅血运行,血脉痹阻,故见舌暗,心失所养则心悸,"心其华在面" 心气心血不跳面色恍白,"舌为心之苗",心气虚则舌胖有齿痕。由于心气虚,不得帅血运行,鼓动无力,故脉弱而无力。
3、气滞血瘀
证候:左胸刺痛,部位固定不移,入夜更甚,伴两胁胀痛,胸闷不舒,常太息,时而烦躁欲哭,心悸不宁,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
证候分析:因气郁日久,瘀血停着所致,故为刺痛,且部位固定不移,入夜为阴盛阳渐衰,阳衰阴盛则不利血行,故入夜则甚。肝郁气滞,则两胁胀痛,肝郁不舒则胸闷太息,甚则烦躁欲哭。瘀血阻络,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宁。舌紫暗,有瘀斑均为瘀血停着之征象。脉弦为肝所主,涩为血流不畅。
提醒:冠心病的诊断鉴别
1,心肌炎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病人可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检查可见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包括静养,改进心肌营养,控制心功能不全与纠正心律失常,防止继发感染等。
2,心包炎
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有发热,盗汗,咳嗽,咽痛,或呕吐,腹泻,心包很快渗出大量积液时可发生急性心脏填塞症状,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还可有腹水,肝肿大等症。
3,胸膜炎
胸膜炎又称“肋膜炎”,是胸膜的炎症,炎症消退后,胸膜可恢复至正常,或发生两层胸膜相互粘连,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肺栓塞等,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一种,干性胸膜炎时,胸膜表面有少量纤维渗出,表现为剧烈胸痛,似针刺状,检查可发现胸膜摩擦音等改变,渗出性胸膜炎时,随着胸膜腔内渗出液的增多,胸痛减弱或消失,病人常有咳嗽,可有呼吸困难,此外常有发热,消瘦,疲乏,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检查可发现心,肺受压的表现,在大量胸液时,可通过胸部检查和X线检查发现,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结核药物治疗;加速胸液的吸收,必要时抽液治疗;防止和减少胸膜增厚和粘连,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胸膜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膜壁层和脏层的炎症,大多为继发于肺部和胸部的病变,也可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临床上胸膜炎有多种类型,以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常见。
对于甲亢心,风心病,冠心病有一个特殊的计量鉴别诊断方法:甲亢性心脏病(简称甲亢心),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截然不同的三种心脏病变,但在疾病的一定时期,其表现颇类似,因而易造成误诊误治。
中医是如何诊断冠心病的呢?中医专家为大家介绍冠心病的类型及诊断方法,如果你也出现了心脏不适的症状,那么要及时的检查治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