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可不要误治了
小儿抽动症现在也很普遍,来我们观复堂诊所就诊的就好些位患儿,包括一些外地大老远过来的。其中多半都有很曲折的误治经历,让人心里非常感慨,今天我就说说关于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和误区吧。
小儿抽动症,乃至抽动秽语综合症,这些名字听起来好像很有异域风情,看着好像是新生事物,实际上新瓶装旧酒,这都是很古老的病了,以前被祖国医学归为风症,《黄帝内经》用经典的一句话早就给它定性了:“风胜则动”嘛。
既然“风胜”,治疗自然是息风。但这只是这个思辨过程的起始,中医可不是见风治风这么简单粗暴哦。
“风胜”是个结果,中医从来不满足于单纯针对结果的治疗,一定要找到引起这个结果的原因予以处理,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引起风胜的原因很多,大体可以概括为虚实两类,实证主要是痰火或肝阳过盛,虚证主要是脾虚生风。因此辨证首分虚实,再根据在五脏的具体病位针对性的治疗。
但是很多患儿的误治也从这里开始。见风治风,简单粗暴方式的最容易流行,到处可见的是不分虚实,不辨邪正,一概镇静、豁痰、清热、祛风,想方设法把那个躁动的神经压制住,和那种抑制神经的“顶子药”如出一辙。这种治疗对于部分实证是没问题的,但对于虚证的孩子就是严重的误治,很多孩子越治体质越差,反复缠绵,病情日益加重。
问题就在于:临床实践发现,现在虚证的患者占绝大多数!被误治的孩子比比皆是!
比如本人诊治的一个患儿,9岁,长期食欲不振,挑食严重,吃零食多,吃饭少,几年前就贫血,面色黄白无华,两脉沉细无力,舌淡白。后来发作抽动症,眼睛、鼻子、嘴巴、两臂等不能控制的动作。这明显是虚证,脾虚生风,疾病的主要矛盾是脾虚,气血大亏,五行学说所谓“土虚木摇”。只有健脾胃、益气血,才能柔肝息风。如果一味镇静、攻痰、清热,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只能越治脾越虚、病越重了。这个患儿之前的治疗经历就是如此,吃了似乎有效,再吃则反复加重。
这个病,在中医有个病名,叫“慢脾风”,在以前也是不少见的,也属于儿科中略重的疾病了。即使在古时候,当时的医生也是误治率非常高,误治的原因和上面说的一模一样。可见古今都是这么点事儿,能弄明白的都不容易,慧眼独具的医生总是少数的。
有人说现代的孩子生活条件这么好,饮食营养充足,怎么会脾虚、气血虚呢?这就是千百年来一再重复的悲剧:爱之足以害之。现在孩子吃的东西丰富了、营养多了,换个说法,往往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贪食寒凉,结果是脾胃大伤,身体实际获得的营养越来越少了,气血自然亏虚了。
比如说上面这个孩子,就是贪吃零食,挑食严重,造成长期的食欲不振。患者家属说他们邻居的孩子抽动症更加严重,是因为他们家开了个小卖部,得天独厚的条件,造成孩子天天吃各种零食,辣椒条之类的,不正常吃饭,身体非常瘦弱,抽动症久治不愈。
从这里也应该知道,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是多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