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术传入我国后与我国的佛教、道教、儒教、医学、武术、民间的气功术都有过交流。
“易筋经”相传为达磨所传,最早见于李靖所著的《易筋经序》,达摩确有其人,当时印度作为练身的瑜伽术——诃陀瑜伽还未深入发展,南北朝时我国翻译佛经还属初期,作为练身的瑜伽术经籍记述不多。
《易筋经》所列的“十二势”与《诃陀瑜伽解明》中所述的功法相比虽然在运气与身体姿势结合方面有些相似,少数名称如“倒拽九牛尾势”与“牛头功”、“韦驮献杵势”与“金刚功”等都有相似之处。
易筋经由古印度人来到中国后编创并在少林寺内传承,而瑜伽是在古印度本土佛教修行内传承,之后在不同阶段瑜伽以气功、健身为载体传入中国。
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瑜伽自传入后一直走市场化道路,而易筋经被纳入了健身气功之列,以政府行为推广。
练习前的注意事项
在练习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前,先排空大、小便,穿上宽松透气的衣服,然后在腰上扎一根腰带,腰部的带脉将身体一分为二,在带脉以上为阳,带脉以下为阴,带脉约束着人体经脉与阴阳,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浊分离,人的气色就好,精力也会充沛。要注意的是腰带不可用松紧带,松紧带会随着腹部的收缩和鼓胀而变化,而腰带则是约束其鼓胀,是防止腹部壅塞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可以对腰肌和腰椎有保护作用。
易筋经十二势各势开始时,均有咬牙,舌抵上腭,双目平视,调匀鼻息的要求。其中“咬牙”是练筋骨的开始。
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咬牙叩齿”可固齿和壮骨。咬牙,也称“叩齿”“啄齿”。养生十六宜曰:“齿宜常叩。”无论坐、卧、站、行,均可叩齿。“舌抵上腭”,注意这里用的是抵,而不是舐。
中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舌尖上抵则津液生。养生十六宜曰:“舌宜常柱。”舌抵上腭形成任脉与督脉的环流,道医称为小周天。练习过程中要求“双目平视”,即睁眼练习。中医认为,眼为神舍。睁眼有练神之功效。如果习练者神弱,在锻炼时不自觉的闭上眼睛,可稍事休息,待恢复精神后再行练习。
初习导引者可“调匀鼻息”,待呼吸调匀后再鼻吸鼻呼,养生十六宜曰:“鼻息宜调匀。”初习调息宜刻意为之,久久自成习惯。
今日特别推荐:《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技术规范》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每一势导引都针对性的疏导人体一条经筋,不受练习场地和时间限制,及时消除身心疲劳,非常适合现代人学习使用。作为中医诊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临床应用于“帕金森病”、“慢性疲劳综合症”、“骨关节疾病”、“脊柱相关疾病”等病症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取得了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