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24-10-28 15:36浏览:
次
18岁的准大学生小慧(化名)在开学前终于做了向往已久的双眼皮手术,“有同学高中就做了,我们都想让眼睛显得更大更圆”。小慧说,后面有机会她还想隆鼻,做某女星的同款鼻子。
近年来,和小慧一样,希望通过医美手段让自己更好看、更自信的未成年人不占少数。在社交平台,有不少中学生分享了自己做医美的经验。而因为审美单一、医美营销等问题,不少容貌焦虑加剧的未成年人过早走上了医美整形之路。
青少年整容成潮流
小慧想做医美整形的想法是出于社交平台上同龄女生的分享。“我以前觉得这个事情离自己很远,想着等工作了再做,但发现我这个年龄做医美的不少。”小慧一直为自己的单眼皮和塌鼻梁耿耿于怀,每次在短视频上刷到大眼睛、高鼻梁的漂亮女孩,她都很羡慕。当看到社交平台上推送的整形案例越来越多,加上得知有同学在高二暑期做了双眼皮手术,她再也按捺不住,和家人说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开始并不同意,但看我坚持,便妥协了,条件是至少得等到高考结束。”
记者发现,在一些整形医生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相关帖子下,有不少“15周岁能打水光针吗”“17周岁可以自己去打玻尿酸、瘦脸针和下颌缘吗”“13岁可以去美白仓吗”的询问。
面对低龄整容热,有人坚决反对,有人则认为只要父母同意就行。记者以家长身份致电多家整形机构和整形医院,对于未成年人能否做割双眼皮、隆鼻等整形手术的问题,得到的回复基本是“18岁之前不建议整形”“18岁之前不能整形”。
米范(化名)是山东省青岛市一家养生馆的工作人员,其所在的养生馆和整形医院有合作,当店里招揽到有整形需求的顾客时,会将他们带到整形医院进行具体操作。米范所在的养生馆严格执行着不给未成年人整形的规则,但她也发现,每年寒暑假都会有一波学生整形热潮,七八月份是学生整形的旺季。比如这个暑假,他们店里刚推出一款双眼皮整形套餐,马上就有顾客预订了,计划给女儿高考后用。“这个姑娘原本高一的时候就想做双眼皮,被医生劝住了,这才等到高考结束。”在米范看来,由于观念的改变,现在中学生对双眼皮整形等医美手段的需求越来越高,“哪怕费用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而在一些不正规的整形机构,为未成年人做医美并不难操作,有的甚至会诱导未成年人整形。”米范说。
谁在制造容貌焦虑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想进行医美整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容貌焦虑、审美单一和医美营销等是主要原因。
心理咨询师陈伟萍认为整容低龄化是由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审美单一等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有研究表明,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孩子的自尊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女孩,一个重要表现是极其在意自己在其他人眼里的形象。聚光灯效应或者社会焦点效应很好地解释了他们在青春期的表现——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外貌,在脑子里制造了很多‘假想观众’,会因为担心别人的评价而紧张焦虑。”
在她看来,社交媒体的普及加剧了青少年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和外界评价的恐惧,而一些不良医美机构使用营销手段在社交媒体上制造容貌焦虑,会让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更加失调。“当审美观变得单一、刻板且顽固的时候,会给心智不成熟的孩子造成错误引导。现在很多人追求的‘白幼瘦’和‘网红脸(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是导致整容低龄化很重要的因素。”
美妆博主苏漫笙观察到,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美妆博主正不断取代杂志模特成为审美风潮的引领者。“以前看杂志的女孩往往希望成为如杂志模特一样外表完美的女性,在把自己与完美模板进行对比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焦虑。同样,如今的粉丝会自发学习和模仿美妆博主的行为。当看到某些博主说她通过一些医美项目变得越来越好看的时候,哪怕博主让粉丝考虑清楚,未成年粉丝也不一定能理性思考。”
如果说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让不少未成年人有了整形的冲动和想法,那一些医疗机构的宣传和“低价陷阱”则进一步促使他们放下顾虑。
几年的从业经历让米范熟谙一些不正规整形机构诱导未成年人整形的套路——先用低价产品吸引他们进到店里,再用“年龄小、修复快、花钱少、做几次就会固定下来”等类似话术劝他们整形,如果对方推说没钱,会想办法让他们刷信用卡。“两三百块钱的肉毒,五六百块钱的水光针……一些店想赚人气,推出一些低价产品吸引图便宜的年轻女孩。但哪怕正常价格的产品都可能会有副作用,更何况这些?”米范说,一些整形机构推出的低价套餐往往很有吸引力,但这其实只是个入门券而已,实际到整形医院消费的话,就远不止这个价格。“如果没有达到2万~3万元的消费,工作人员的提成会很少,所以医美销售都会给消费者‘设计’方案,推荐去脂、开内外眼角、填充等,这样费用才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