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人民网-人民日
发布时间:2024-10-23 15:49浏览:
次
核心阅读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5年来,我国已有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实施,1400余项诊疗技术在受援省份得到应用,跨省、跨区域就医明显减少,为实现“看大病在本省解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上7时11分,G485次列车经停北京西站,常晓峰又如往常般登车。42分钟后,列车到达保定东站,新一周的工作即将开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是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之一,作为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常晓峰已习惯了每周坐高铁往返于京冀之间。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专家开启了“双城”模式。他们到来后,人们的就医体验有哪些新变化?
推动就近就医,减轻患者负担
近日,身患马凡综合征的河南虞城县王女士,被诊断为主动脉弓动脉瘤,生命危在旦夕,必须立即手术。危急时刻,她将希望寄托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专家团队与罕见凶险的疾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渐趋平稳,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全国人民上协和”“千里迢迢去看病”曾是很多群众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患者外出就医现象较为突出,增加了经济负担。在家门口就能治好病,成为很多群众的期盼。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我国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减轻患者负担的民生举措。
从2019年至今,我国已累计发布5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了89家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围绕重点疾病和薄弱地区,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快形成区域医疗服务“高地”,最大限度减少异地就医,让更多患者就近得到“国家队”水平的医疗服务。其主要目标是,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已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储备库,如期完成全国规划布局,全面覆盖医疗资源薄弱、跨省就医流出集中区域,中西部地区项目占比超过75%。在各部门、地方和医院共同努力下,肿瘤、心血管、神经、呼吸、妇产、儿科、中医、创伤、精神等领域疑难复杂疾病诊疗同质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减少跨省看大病往来奔波方面取得扎实成效。
优质资源下沉,看病更加便捷
“做梦也想不到,家门口就有国家级专家团队,今后看病不用千里奔波了!”不久前,33岁的黄女士因身体不适,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发现,她除了患有子宫内膜癌、直肠癌,还合并肝功能异常、肺部感染等,病情非常复杂。为此,专家多次联合会诊,共商手术方案,并邀请北京顶尖专家团队赴宁,共同为黄女士实施手术。通过腹腔镜技术,黄女士顺利接受肿瘤切除术,不仅提高了远期生活质量,也节省了治疗费用。
2022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会同地方政府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为依托,推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建设。两年来,该院门诊患者、住院患者数量以及高难度手术占比均大幅增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宁夏及周边地区患者带来极大便利。
“你们把北京的专家请到郑州了,真中!”两年前,河南郑州的赵女士经历了一场车祸,髋关节一直疼痛,怀疑股骨头坏死。她想去北京积水潭医院看病,但未能成行。近日,听说郑州市中心医院也有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专家出诊,她立即预约了专家号。经过专家诊断,病情并无大碍,她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