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动辄千元 来历不明——揭开地下肉毒素黑色产业链

作者: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时间:2024-10-18 15:00浏览:

不到百元拿货,上千元卖给下家,到消费者手里要数千元,来源不明、存安全风险的肉毒素销往全国各地……前不久,甘肃省兰州市破获省内首例妨害药品管理案,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揭开行业背后的非法利益链条。

  出租屋里堆满了肉毒素

  兰州市一处出租屋内,5层货架上摆满了肉毒素,上面没有中文标识,按照瓶身颜色不同被叫作“粉肉”“玉肉”“白肉”等。犯罪嫌疑人龚某交代,屋内这样的肉毒素有2000多瓶。

  肉毒素又被称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根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相关规定,A型肉毒毒素及其制剂被列入毒性药品管理,未经指定的药品经营企业不得购销A型肉毒毒素制剂。

  兰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食药侦大队副大队长王宏斌说,在国内售卖的肉毒素需取得国家批文,经营者需取得医疗器械和药物经营许可,而龚某“什么都没有”。

  “在当地药监部门备过案吗?”“药品的实际用途你了解吗?”“批准上市的医美药品里有它吗?”面对民警的讯问,龚某“一问三不知”。

  龚某的出租屋内只有一台冰箱,大量来源不明的肉毒素随意堆放在货架上,没有冷藏储存。“我们来之前,冰箱一直未通电使用。”王宏斌说。

  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与监督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姚晖告诉记者,肉毒素属于蛋白质生物制品,过热或过冷都会影响蛋白质稳定性,储存、运输都有严格要求。

  调查发现,龚某通过快递将大量肉毒素销往全国各地,全程无冷链措施,有的快递盒中会放置冰袋,有的直接常温运输。

  “正规医院可以做到专人专柜保管,日常在零下5摄氏度以下冷藏,配制后在2至8摄氏度保存,并且24小时之内使用完毕。”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主任王永翔说。

  境外药品层层加价流向“黑医美”

  如此大量的肉毒素究竟从何而来?流向何处?

  经查,龚某长期通过通信软件勾连境外货源,低价购买大量肉毒素后加价销往全国各地,月均寄售快递超过1000单,月均销售额超过30万元。

  兰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食药侦大队大队长谢鹏东说,龚某非法销售的肉毒素主要由背包客“人肉”夹带,或者通过虚报、瞒报品名等寄递入境。

  龚某交代,自己长期用“飞机”“蝙蝠”等境外社交软件与韩国货源联系,拿到货后换部手机在国内社交平台用“行话”打广告。“粉肉两支,需要滴滴”“有货了”……龚某说,类似的话在社交群里一发,就有下家找他买,货品常常供不应求。

  警方表示,龚某在自家住所约两公里之外的居民小区租用了一个专门囤积药物的库房,邮寄货物时,从不使用真实姓名及手机号,每次都是自己装箱打包,然后跟快递员联系,在指定位置将货品交递。

  通过追查付款记录和快递信息,警方确认龚某的药品流向基本为个人,他们中有的自己开店直接用来给顾客注射,有的再转卖给下家赚取差价。

  “这些药品没有国内的批文,进不了正规医院和机构。”兰州市市场监管局政策法规科科长赵炳强说,按照规定,肉毒素购售应全流程可追溯,非法渠道获得的药品最终流向了“黑医美”。

  兰州一家美甲美睫店店主赵某某是龚某的客户之一,她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但从两年前开始给他人注射肉毒素。“国内正规的肉毒素几千元才能买一支,我从群里拿货很便宜。”赵某某坦言,只知道暴利能赚钱,对产品没什么了解,“反正量不能打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