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男子加盟中药奶茶店月亏3万元 今夏爆火的中药茶饮迎来“秋凉”?

作者:来源:央视网发布时间:2024-09-23 14:47浏览:

刚刚过去的2024年夏天,中药茶饮赛道尤为引人注目,新成立的中药茶饮品牌在8个月内开了140多家新店,“中药茶饮”相关的话题浏览量也突破1.5亿次。然而,这一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隐忧。在“中药茶饮行业消费行为调研”中,尽管有75.47%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中药茶饮,但也有过半的消费者对中药茶饮的真实功效存疑,其中不乏47.94%的消费者认为“是药三分毒”,难以判断长期服用的危害。

  消费者小闪就是最早尝试中药茶饮的人,她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刚开始因为新奇买了一杯,但后来离家太远也没再复购。她认为,中药茶饮相比于传统奶茶,似乎并没有特别的优势,“而且如果又好喝又治病的话,为什么现在医院开的汤剂还是苦的呢?”

  口味功效难两全,“第二杯”为何没人买单?

  数据显示,在中国消费者购买中药茶饮的关注因素调研中,居于前三的分别为原料品质(53.93%)、保健功效(51.87%)和味道(44.76%)。

  然而,福建的龚先生在经营中发现,中药茶饮的功效和口感实在难以两全。由于一些中药材的口感本身偏苦偏涩,熬出来有淡淡的药味儿,“和树根泡水的味道相似”,于是茶饮店在线下制作时,通常都会添加黄冰糖来改善气味和口感。

  但有些药材的味道,连黄冰糖也“拯救”不了。龚先生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106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里面真正适合做饮品的大概也就20种,大多数中药口感酸涩、气味不好闻,并不适合用来做茶饮”。因此,市面上有不少品牌利用信息差来做噱头,“即使刚开始能推出几种产品,但是后续的搭配和创新难度很大,就又回到了水果茶和鲜奶茶的主流赛道”。

  河南郑州的周先生一开始也认为,中药茶饮是一个不错的商机,因为每年夏季郑州都会掀起一股酸梅汤和祛火汤的“热潮”。于是,他一次性投资了40多万元加盟了某中药茶饮品牌。对方承诺,会提供由连锁中药店开具的茶饮配方,“根据一年四季不同,药包不断改进”。

  但周先生在开业后却迟迟等不到新配方。“有一次好不容易提供了新品红枣枸杞茶,但没想到寄过来的材料竟然是红枣枸杞酱,这能叫中药奶茶吗?”周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如果最后变成糖水,那消费者会想为什么不干脆在家泡一泡?”

  央视网《新闻+》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中药茶饮店在宣传时会刻意避免强调其功效,“你只能说这里面的原材料,哪味中药有什么功效,但是你不能直接写用这味药调配的奶茶有什么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中药入饮必须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明确界定的“药食同源”成分,即只能选择“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原料,因此,中药茶饮中的药材和药方都是“超市里就能买到的药材,比如枸杞、红枣、薏米,大家一看就知道有这个效果”。如此一来,产品的功效宣传既不用直接点明,也不会违规。

  但是,药材的功效和产品的功效是一回事吗?央视网《新闻+》记者咨询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刘洋。她表示,合理的药材搭配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其中剂量、药性、配比和禁忌是重要因素。

  经营茶饮店的龚先生向央视网《新闻+》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菊花用5—7克可以缓解风热头痛,“但这个量不算轻,如果我不敢让消费者出事的话,我就保守一点,降到1—2克”。为了避免消费者因体质不合,喝完出现腹泻或其他问题,店铺往往会为降低风险减少中药入饮的剂量,但这样一来,中药茶饮就是“有一点药味的糖水”。

  口感功效两难全的矛盾最终反映到了销售数据上。周先生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中药奶茶的复购率特别低”,只有开业前两周每天能卖出两百多杯,后续销量便急剧下滑,“一天只能卖出一二十杯,收入一两百元”。在将近半年的经营中,周先生的店铺每个月要亏损3万多元,并且不止自己,云南、福建、江苏等地的同款中药茶饮店同样销量下滑严重,“我们有个开店的交流群,夏天还没过完,群里就开始陆陆续续转卖设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