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4-09-20 15:17浏览:
次
近期,“小伙花十几万断骨增高致终身伤残”“女子花60万断骨增高落疾病”等引发热议。
国家明令禁止非医疗目的的“断骨增高手术”,但新华社新华健康记者近日发现,不法分子受巨大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利用网络平台监管盲区,诱导身高敏感人群接受高危医疗手术。
专家建议,加大此类非法医疗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相关网络平台监管和风险提示。
“断骨增高手术”频频致残
近日,一名江苏女孩为了长高,花费近60万元到国外去做“断骨增高手术”,手术后出现慢性骨髓炎等疾病,导致终身伤残,引发关注。
同样因“断骨增高手术”落下伤病的还有河南新乡的一名29岁小伙子小安(化名),他一直为自己1米64的身高而自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有关“断骨增高”的帖子,在“腿友”介绍和自己的多方打听下,小安联系到了一家医院,花了十几万元做了“增高手术”。但小安没想到,术后自己不仅没能得到满意的身高,还落下了长短腿等各种毛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李劼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断骨增高手术”,其实是使用医学上的“肢体延长术”,这是一项有创伤的疾病治疗技术。手术首先会打断或锯断患者腿部的骨头,再在腿部打钢针,搭建外固定架,使骨头在外力刺激下再生长。该术式有非常严格的适应症,不能单纯用于以增高为目的的治疗,主要应用于小儿麻痹症导致的长短脚,以及外伤后骨缺损、骨折后两侧腿长不一致,以及严重畸形矫形等情况。
李劼若表示,肢体延长术在一些疾病治疗上获益大于风险,但对于健康人群而言风险太高,可能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近年来,“断骨增高”导致伤残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江西南昌一名19岁的女生原本身高1米54,做了胫腓骨延长手术后,虽然增高了6厘米,但出现行走障碍,其膝关节与踝关节都已经僵硬,不能完全靠自己站起来。
此外,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做过“断骨增高手术”的患者,该手术导致患者双腿严重感染无法行走,甚至面临终身残疾。
早在2006年,原卫生部就出台了《关于对“肢体延长术”实施严格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该项技术适应证为先天畸形、外伤、肿瘤、感染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以及因疾病引起的肢体畸形。不具备以上适应证的,严格禁止使用肢体延长术。
同时,通知还明确规定,肢体延长术不属医疗美容项目,医疗美容机构不得开展此项技术。开展该项技术的医疗机构,应为具备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或骨科专科医院,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骨科”诊疗科目。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下发通知,将“除医疗目的以外的肢体延长术”列为明令禁止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
诱导身高敏感人群接受高危手术
业内专家表示,“断骨增高手术”案例层出不穷背后有多种因素。一方面,巨大利益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违规开展医疗;另一方面,相关网络平台对不良信息把关不严,导致身高敏感人群受不良信息引导。此外,还有一部分案例涉及境外医疗行为,增加了监管的复杂程度。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副主任王健对新华社新华健康记者表示,病理性的肢体延长术治疗主要花费是外固定支架和手术费用,总的下来几万元就能解决。公开报道显示,国内进行“断骨增高手术”的花费通常在十几万元,而赴海外接受手术费用可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巨大的利益空间,使得不法分子铤而走险。李劼若表示,个别民营医院可能会“打擦边球”,例如将“断骨增高”病历写成患者不是以增高为目的,而是存在相关疾病,以此逃避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
网络上充斥的不良信息,也诱导着敏感人群。王健认为,当前短视频平台充斥着通过滤镜特效生成的“大长腿”等内容,容易对一些身高敏感的受众对于产生不健康的审美暗示或助长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