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北京市卫健委: 实施健康优先 坚持“三医联动”

作者: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时间:2024-08-29 15:50浏览:

 8月22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北京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场。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市疾控局、北京急救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健康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卫生健康系统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三医联动”,紧扣“七有”“五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积极适应群众健康服务需求,扩大资源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一是医疗资源持续增长。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从2012年的9974家增至2023年的12518家;床位数从10.6万张增至14.9万张;卫生人员由27.7万人增至41.9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4.0人增至6.1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由4.6人增至6.98人。二是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全市建成国家医学中心1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3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35个、市级重点专科144个,全市16区实现区域医疗中心全覆盖。建成研究型床位3815个,推进创新药械临床应用,以医学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三是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2012年的81.35岁增长到2023年的82.51岁,婴儿死亡率由2.87‰下降到1.50‰,孕产妇死亡率由6.05/10万下降到1.56/10万,健康指标保持全国领先,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优质可及
 
  我们坚持“三医联动”,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先后实施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医疗机构告别了以药耗补偿运行成本的历史,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型转变;强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全市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36家儿科紧密医联体成员单位,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下沉;制定医联体转诊规范和慢病转诊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基层预约转诊平台,22家市属医院向平台投放全量号源,双向转诊渠道更加畅通。今年上半年,上下转诊量同比分别增长25%和131%。二是优质医疗资源日趋均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布局,天坛医院整体南迁,积水潭医院向回天地区倾斜,同仁医院向南部布局,友谊医院、安贞医院等向通州区发展,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新建高水平综合医院等,2023年平原新城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5.14张,较2020年增长14%。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根据服务人口和地域特点,高标准动态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3770家,15至30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进一步筑牢织密;优化医务人员配置标准,扩充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