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上海充分挖掘中医经典外治潜力 灵活多样守护民众健康

作者: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24-08-16 15:34浏览:

炎炎夏日,三伏时节,正是“冬病夏治”好时机,记者14日走进位于普陀区中医医院的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经典外治传承普陀基地(以下简称:“外治基地”),医生们正忙着为患者开展包括督灸、暖膝灸、拔罐等的中医外治疗法。
 
  上海市名中医张仁工作室成员葛文逸医生告诉记者,督脉位于人体背后的正中线,督灸是一种隔物灸。她说,督灸适用于阳虚患者、正气不足体质虚弱者,三伏天时,有风寒湿病、脾胃病等的患者特别适合接受督灸。
 
  另一边,中医外科医生张洁颖正在为患者做暖膝灸。她告诉记者,有老寒腿、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年长者,膝关节囊上积液,无骨折、无骨质变化的运动损伤者等接受暖膝灸后可放松肌肉,通经止痛。
 
  据悉,去年10月,“外治基地”揭牌。普陀区中医医院院长刘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治基地”开展的治疗项目从原来的20多项增加至64项,既有推拿、针刺、艾灸、放血、拔罐等大项目,又有贴敷、涂擦等小项目,逐步形成了外治法联合药物治疗的特色。医生们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特点,为患者打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治疗方式灵活多样,临床疗效明显,费用也经济。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贾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最先掌握的治疗方式是外治法。外治法是古代劳动者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缓解身体病痛、恢复健康的方法。“但是历史发展到现代,以往很多有效的外治方法正在慢慢消失。”贾杨说,“如今正在使用的外治方法数量比古代文献记载的数量大大减少。这使得我们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促使我们去发掘整理经典的外治法,为当代民众健康服务。”
 
  在贾杨看来,中医外治法具有绿色生态价值,医生可以借助并不复杂的中医外治器械展开治疗,相对于内服药物,外治法的费用较低。如今,在很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中,中医外治法的介入常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贾杨希望年轻的医生不仅会开汤药,还要掌握各种外治方法,把中医内治和外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刘晨告诉记者,“外治基地”成立至今的半年里,中医各科的专业医师,利用中药熏蒸机、红外线治疗仪等10多种中医外治设施设备,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各项中医外治操作。民众对中医传统特色的外治疗法颇感兴趣,医院的诊疗量翻了近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