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人民网-人民日
发布时间:2024-08-02 14:49浏览:
次
2023年,京津冀三地医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京津冀区域内就医视同备案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23年4月1日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各统筹区参保人员,持社会保障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被称为“京津冀医保一体化”的这一标志性政策实施一年多,“一卡(码)在手,京津冀就医顺畅走”的目标是否实现,三地医保协同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近日,记者分赴三地进行了相关采访调研。
推动制度衔接,破解群众就医痛点难点
“缴费,谢谢。”位于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李庄村退休教师李增安从心血管内科复诊完,来到一楼的人工服务窗口办理就诊结算。两分钟后,缴费完成,手机“嗡嗡”震动,这是收到了医保账户的变动提醒。
“医疗费总额680.3元,个人账户支付328.5元,统筹支付351.8元……”打开手机,本次就诊费用明细一目了然。“现在真是太方便了,来北京就医不用报备,医保还能实时结算。”李增安说。
5年前,因患上冠心病,李增安来到北京就医,此后他长期往返于石家庄和北京两地。
第一次到北京看病,李增安要先去医保部门备案,自己先垫付医药费,攒好票据,再回到石家庄报销。后来,异地就医备案不用跑现场了,线上可以办,实时备案实时生效。而且,在北京就医缴费医保实时结算,不用再垫付医药费。“去年,京津冀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现在来北京看病连备案都不用了,就跟在老家看病一样方便。”李增安说。
便利的背后,是京津冀三地医保部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区域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区域内异地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参保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异地就医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几年来,三地先后签署《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合作框架协议》,为推进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支点、明确了抓手。
“一方面,我们聚焦群众‘痛点’,着力解决异地就医手工报销垫资、跑腿负担重等区域参保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攻破异地就医费用审核工作量大、核实难、虚假发票骗保难杜绝等经办管理堵点、难点问题。”北京市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戴永强告诉记者,北京市与津冀两地精诚协作、同频共振,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三地医保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协同,三地医保制度衔接是前提。以医保关系接转为例,转得出、接得住,需要把“规矩”细化。比如,津冀两地流动就业人员的医保关系转入北京时,其在原就业(参保)地的缴费年限,视同北京本市缴费年限。同时,参保缴费中断不超过3个月且补缴中断期间医疗保险费的,视为连续缴费。为保障北京参保人员到津冀就医待遇,北京及时调整完善本市相关政策,并同步做好系统改造工作,确保政策实施与系统实现零时差。为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市积极与雄安新区开展医保政策对接,确保疏解人员医保待遇水平不降低。
河北省医保局参保登记和异地就医中心三级调研员关宁宁介绍,为推动实现北京市的参保人到河北省养老享受与北京市相同的医保报销待遇,河北省医保局与北京市医保局积极配合,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动。凡是承接京津养老疏解需求的医疗机构,都按规定及时纳入医保定点,并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做到养老项目延伸布局到哪里,医保政策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协同优化服务,让群众就医减负担更便捷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工业园一家企业工作的北京市民赵小伟打开手机上的“津医保”APP,查看刚刚出来的检查报告。“异地就医也能这么方便,真是挺舒心的。”赵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