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近日组织多学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7月29日发布了麻疹诊疗方案和新修订的登革热以及人感染禽流感诊疗方案。三个诊疗方案介绍了相关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鉴别诊断、预防等。首先来看关于麻疹的诊疗方案。
《麻疹诊疗方案(2024年版)》介绍,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流泪、畏光和斑丘疹等,少部分可出现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重症可导致死亡。麻疹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也可造成感染。人群对麻疹普遍易感,潜伏期7~21天,一般为10~14天。麻疹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没有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麻疹的预防首先要管理传染源,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伴呼吸道并发症患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麻疹疫苗接种。对没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密切接触者,暴露后尽早(最好在72小时内)接种疫苗,可提供免疫保护或减轻病情。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新修订的《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介绍,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虽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源地,但输入性病例常年可见。
登革热夏秋季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登革热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登革热目前还没有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病例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及以上可解除隔离。我国还没有上市的登革热疫苗,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