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国家医保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案。
国家医保局:超九成统筹地区开展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
截至2023年底,全国超九成的统筹地区已经开展了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这对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保支付方式,指的是医保部门对医疗机构支付、结算医疗费的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医保支付方式是按项目付费,药品、耗材、服务项目,用了多少结算多少,这种医保支付方容易滋生“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与传统按项目付费相比,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通过历史数据精准测算,能够提升医保基金的精细化管理,改变医疗机构“多花钱、赚钱多”的基本模式,促进医疗机构重视成本管控,降本增效。
2019年起,我国启动以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截至2023年底,全国九成以上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6个省份已实现省域内所有统筹地区全覆盖,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 黄心宇:改革后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更加规范,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下降、平均住院日缩短。同时,对一些适宜在一二级医疗机构治疗的病种实行不同级别机构的“同病同付”,调动基层机构诊疗积极性,支持分级诊疗,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各级医疗机构适应支付方式改革要求,在控成本、降药耗上持续发力。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显示,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医疗机构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在全国医疗服务量、住院人次数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全国基本医保支出增速保持稳定。
动态调整疾病分组 优化医保付费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