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小胖墩减肥 需全家总动员

作者: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时间:2024-07-15 15:37浏览: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有关数据,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约10%,并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本市多家医院开设了儿童肥胖门诊,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进入暑期以来,这些门诊相继迎来就诊高峰,减重成为不少“小胖墩”在暑假里的重要任务。针对儿童减重需求,各医院大多采用个案随访方式,为“小胖墩”们提供营养膳食调整、运动建议等个性化减重方案。医生提醒,许多“小胖墩”的出现与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相关,科学减重需“全家总动员”。

  现象

  没管住嘴 两度踏进肥胖门诊暑期肥胖门诊就诊量翻倍

  7月10日下午,在妈妈的陪同下,11岁的晓晓(化名)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童肥胖与高血压门诊就诊。晓晓与她的主治医生江倩已经是“老朋友”了,因为早在2022年夏天,她就曾因肥胖困扰求助于江倩。那时,晓晓才9岁,但体重将近80斤,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测算结果,当时的晓晓是个实打实的“胖孩子”,明显比班上其他同龄女孩“大一圈”。担心孩子因肥胖而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晓晓妈妈赶紧带孩子找江倩就诊。通过饮食调节配合运动,孩子的体重降了下来。

  但这两年一松懈,没管住嘴,今年暑假,晓晓的体重又像皮球般“涨”了起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晓晓妈妈担忧孩子的第二性征提早发育,再加上晓晓今年马上六年级了,怕影响体测成绩,趁着暑假时间长,晓晓妈妈又给孩子挂了朝阳医院的号,二度踏上减肥之旅。

  在朝阳医院,每个前来就诊的孩子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就诊档案,通过首次就诊访谈、身体状况检测等环节,门诊医生会给出一个量身定制版的减重计划。江倩又给晓晓重新做了一番测试:身高149厘米,体重47.1公斤,腰围81厘米,臀围88厘米,BMI指数是21.2,对照我国最新的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这回晓晓评定的结果是“超重”。其他身体检查显示,晓晓并没有其他肥胖并发症,也无早熟迹象,这让晓晓妈妈松了口气。这次晓晓的目标单纯且明确:减重。

  为了更加细致地了解晓晓的生活习惯,江倩又给晓晓做了深入访谈,从一日三餐,到水果、零食、饮料、饮水等的摄入情况,以及运动量、睡眠时间,都做了详细“摸底”。访谈发现,最近晓晓的早餐一般吃海苔和零食,午餐和晚餐的分量也都不少,在“零食”一栏,晓晓特别爱吃雪糕,一次能吃两根;水果一般吃两盒蓝莓和500克葡萄。然而,“运动量”一栏写着“零”。

  江倩说,在前来就诊的“小胖墩”中,像晓晓这样饮食结构不合理,吃得多、动得少而导致肥胖的孩子占了绝大多数。

  按照晓晓这个年龄女生正常体重的BMI值反过来推算,江倩给晓晓设置了一个小目标:“如果BMI要达到20.5以下,也就是正常体重水平,那么你需要达到的体重是45公斤左右,这个月咱先减4斤,能不能做到?”晓晓用力地点了点头:“能!”

  自从进入暑假,朝阳医院儿童肥胖与高血压门诊的就诊量比平时一下子翻了倍,江倩和同事们的工作比平时忙碌了不少。“平时一般周六开肥胖门诊,到了七八月份暑期时间,我们儿科专门在周二、周四、周六开设一整天的门诊,专门服务暑期前来减重的孩子。”

  在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暑期前来就诊的“小胖墩”也比平时多了不少。据科主任黄鸿眉介绍,临床营养科每周一到周六都有开诊,每周一下午的减重专业门诊不限制挂号人数上限。到了暑期,科室平均日接诊量增长了近1/3,其中“小胖墩”人数接近总就诊人数的一半左右。

  探因

  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少生活习惯不科学是致胖主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小胖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5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1个超重肥胖。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另据《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