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小暑:避暑养阳 健康入伏

作者: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发布时间:2024-07-05 14:50浏览: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公历每年7月6日至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即为小暑。

今年7月6日是小暑,此时节,阳光炽烈,草木郁葱,清荷摇曳,瓜果飘香,蝉鸣蛙叫此起彼伏,世间万物的热烈与灿烂,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一般在农历六月,因此也叫“六月节”。六月初为小暑,六月中为大暑。古人认为小暑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极热的程度,因此称“小暑”。

实际上,小暑时节往往已是热浪滚滚。究竟有多热呢?唐代诗人韩愈说:“如坐深甑遭蒸炊。”甑(zèng)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在诗人心中,炎炎夏日,人们犹如坐在饭锅上的瓦盆里遭受热气熏蒸,与今天人们常说的“桑拿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皆得益于风的温厚,小暑时节天气的温热达到了极致,所以此时已经难有凉风,一出门,风起处皆如热浪袭来;《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的“八月”即夏历六月的小暑时节,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小暑节气,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喜欢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敏感的动物们,都在暑热时节寻找清凉的方法。

谚语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究竟谁更热?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观察发现,小暑大暑之间经常是没大没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还有一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但总体而言,小暑和大暑热度之强弱,只在毫厘之间,可以说“大暑很大,但小暑不小”。

“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进入小暑,我国多数地区的气温会持续升高,有些地方逐步进入雨季,有些地方陆续遭遇伏旱,于是出现了“小暑一场,大水汪汪”“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等截然不同的农谚。小暑期间,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是“一出一入”,即出梅、入伏,梅雨季节逐渐结束,闷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

“中医认为,‘暑’是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很容易引起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刘璐介绍,此时要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预防暑热湿气的侵扰,调节生活起居和饮食,保持阴阳平衡,注意健脾胃、助运化、祛湿邪,以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保持身心健康。

头伏吃饺子,小暑晒伏忙

民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从夏至日起,数到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意味着这一天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等食物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小暑时节,一些地方还有吃藕的习俗。藕与“偶”同音,因此人们食用藕来祝愿婚姻美满。同时,藕和莲花一样,都能在污泥中生长而不受污染,故而也被视为清廉高洁的象征。刘璐介绍,藕味甘性寒,营养丰富,具有清热凉血、健脾开胃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