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防晒焦虑”背后,是不断增长的市场和生意

作者:来源:中国妇女报发布时间:2024-06-28 14:42浏览:

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入夏,紫外线也越来越强,各种有关防晒的宣传也越来越多。随便刷刷社交媒体,惊叹于现代人为防晒做的努力,已经往100%全隔离的方向发展。不只是涂防晒霜那么简单,防晒已经可以从每一个脚趾头武装到每一根头发:帽子、墨镜、面罩、手套、防晒衣,主打一个“养蜂人”套装。

  但是有专家指出,如果你极度恐惧阳光照射到皮肤,使用各种防晒手段彻底隔绝紫外线,已经到了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程度,可能就演变成了“防晒焦虑”。虽然的确有不少日光皮炎患者无法接触阳光,因为紫外线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毒药”,但对于大部分健康肌肤的人来说,尽管紫外线确实会引起晒黑、皮肤老化等问题,过度防晒同样对健康有害。

  过度防晒容易出现三种问题

  过度防晒容易闷痘。

  就算防晒衣做得再轻薄舒适,并且有些甚至还宣称有加入玻尿酸的黑科技效果,在3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穿着也很难不出汗。本来皮肤上的汗液会随着空气流动而被蒸发,但是布料如果不透气、排汗功能不足,就会导致皮肤闷热,局部温度升高,进而造成过敏、长痱子或长痘,尤其是在面部、脖子、腋下等不容易散热的位置。

  过度防晒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面部长痘、发炎等问题。

  面罩等物理防晒产品如果不是每天清洁,沾染了化妆品、灰尘和汗液,更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面部长痘、发炎等问题。

  过度防晒影响维生素D合成。

  近些年已经有不少研究表明,过度防晒可能会出现日晒不足,导致人体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会造成骨量流失加剧、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风险增加,免疫力降低。而人体内的维生素D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由皮肤中的化学物质合成这是主要获得渠道;二是通过膳食获取只不过能摄取的比例较低。一般来说血液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低于30mg/ml即为维生素D不足,低于20mg/ml即为维生素D缺乏,低于12mg/ml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

  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86%的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城镇居民维生素D缺乏患病率明显高于乡村居民。

  一般来说,只涂抹防晒霜是不会导致维生素D的合成不足,但是如果100%隔绝紫外线的物理防晒,加上长期身处室内等原因,就容易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如果不额外补充的话,就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更可怕的是,现在还有很多给孩子从小常年严格防晒的,要知道如果小朋友维生素D长期不足,容易导致佝偻病。

  过度防晒容易引发睡眠或情绪问题

  阳光会造成光老化,但是阳光也会给你带来强大的生命力。长时间不见阳光,会导致人体内褪黑素分泌减少,影响睡眠质量。

  阳光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物钟和昼夜节律,而且有大量研究表明晒太阳可以促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这些神经递质对维持情绪稳定和愉悦感至关重要。缺乏阳光可能导致这些神经递质水平下降,增加抑郁风险。

  阳光虽然不是食物,但对生物的重要性不亚于食物。它能为植物和藻类提供能量,调节植物生物酶活性,也能调节动物内分泌和物质合成,对于生物在自然界中存活有重要意义。

  防晒焦虑背后是资本的力量

  为了防晒为了白,真的需要做到这样吗?为什么那么多人跟太阳“势不两立”?说到底,抛开部分因为皮肤疾病不得不防晒的人群之外,大部分防晒焦虑人群背后隐藏的底层逻辑,还是肤色焦虑和年龄焦虑。怕晒黑怕晒老,认同一白遮百丑,认同幼态审美,认同被夸少女感是对女人最高的褒奖。

  审美多元喊了这么多年,但“白皮审美”在国内一直屹立不倒。从“白富美”“白幼瘦”“肤白貌美大长腿”——这类社会对美丽女人的定义,可以看出“肤白”永远是第一位的。不少影视剧里,不论男女都抹着比肤色浅好几个度的粉底,大灯补光,美白滤镜加持,弱化脸部线条也弱化了年龄感,恨不得所有人都是瓷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