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发现难、戒断难、药物管控难,如何挽救“嗑药”少年?

作者: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发布时间:2024-06-27 14:47浏览:

你可能很难想象,有些人会对药物“上瘾”——三唑仑、依托咪酯、杜冷丁、曲马多等。实践中,不少用于镇咳、镇痛、安眠等医疗目的的麻精药品披着时尚的外衣,以“上头电子烟”“聪明药”“减肥药”等形式出现在市面上,被青少年追捧,甚至滥用成瘾。

  药物滥用对人身体造成的伤害绝不亚于传统毒品。近些年,青少年“药物成瘾”现象被广泛关注,但药物滥用问题依然突出,其中新型毒品及替代物质叠加滥用问题越发突出。

  采访中,记者发现,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的治理面临“发现难”“戒断难”“药物管控难”三大难题。对此,多名受访专家表示,要从根源上解决药物滥用问题,除对药品进行精细化管控之外,也许找到这些青少年“嗑药”的动机,并改善他们对药物产生需求的“土壤”,才是题中之义。

  发现难

  高伪装性让药物滥用无孔不入

  所谓药物滥用是指非医疗目的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或物质),使用者对药物产生依赖(瘾癖),强迫和无止境地追求药物的特殊精神效应。

  17岁的小旭(化名)就曾感受过过量服用药物的威力。2023年6月的一天,圈子里的一个朋友往醉酒的小旭嘴里塞了24片右美沙芬(具有镇咳效果的右旋性吗啡衍生物,大量服用有成瘾性)。出于对朋友们“嗑药”后“天旋地转”体验的好奇,小旭默许了。但对“嗑药”之后参与聚众斗殴的情况,小旭就像断片了一样,完全记不清了。在那之后没多久,他因涉案被公安机关取保候审,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幸运的是,在有过那次经历之后,小旭就对右美沙芬这类药物产生了厌恶,再也没服用过。然而,和小旭不同的是,更多的青少年并没有在服用之初就对这类药物产生警惕性,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了依赖。

  小群(化名)首次接触右美沙芬也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吃几片就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起初,他只是偶尔服用,但随着对药物效果的依赖和追求,他逐渐增加了用药剂量和频率。不久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控制对右美沙芬的渴望,每天都需要大量服用才能体验到快感。当父母发现他的异常表现时,他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从法律意义上讲,所有被管制的麻精药品均属于法定的毒品范畴。但从社会认识层面看,多数人对麻精药品的性质、药效及危害认识不足,因而导致误用、滥用麻精药品行为的发生,甚至形成瘾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禁毒教研室主任张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此,办理过多起涉麻精药品犯罪案件的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检察院检察官李新全也深有感触:“我国目前对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的禁毒宣传较为充分,未成年人一般都会拒绝吸食。但对于一些新型毒品,未成年人的防范性没那么强,往往会为了追求时髦或短暂刺激而吸食。”

  新型毒品的高伪装性也是青少年药物滥用发现难的一个原因。“实践中,新型毒品及替代物质层出不穷,且大多以一个新奇的名字出现,比如‘上头电子烟’‘聪明药’‘笑气’等。不仅如此,有些不法分子堂而皇之地将一些具有成瘾性的药品伪装成饮料、茶包、咖啡包、零食等在市面上销售。青少年辨识能力较弱,又喜欢追新求异,在同辈引诱、互联网不良信息诱导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不小心就会误入‘火坑’。”张黎说。

  戒断难

  “药瘾”易除,“心瘾”难消

  药与毒,往往只有剂量的差别,使用得当就是“药”,非医疗目的滥用就是“毒”。众所周知,吸毒成瘾很难戒断,其实药物成瘾也一样。对此,有滥用右美沙芬经历的小亮(化名)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