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光明网-《光明
发布时间:2024-06-25 19:50浏览:
次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0糖”“0卡”“0脂肪”等概念迅速风靡饮料市场。除了口感,饮料成分也成了消费者的重点关注对象。怎样帮助消费者快速了解这类信息,从而做出更适宜自身健康的选择?
前不久,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在上海市开始试行,共分为“ABCD”四个等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
“简单来说,就是糖和代糖越少,各类脂肪越少,饮料就越健康。具体看,A、B级含量较低,C、D级含量较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主任医师臧嘉捷解释道。
那么,这个“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究竟是怎么分的?对人们日常选购饮料,具有什么作用呢?
1.怎么分
“下午茶拼单,有人一起吗?”
正在上海实习的徐明被同事群里弹出的消息打断,她打开手机,搜索自己心仪的奶茶店,只片刻,就选好了自己常喝的饮品。
徐明实习的公司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周边有不少饮品店,一起喝下午茶成了工作日必备。但徐明在点单页面上发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页面显示了各个饮品的分级,有ABCD四种,我下单的那杯标注着‘B’。但不是绝对的,如果选择不同甜度,等级会发生改变。”
“还挺新鲜!”徐明把这件事分享给其他朋友。“但其实,我对这个分级也不太清楚,每个等级具体代表什么完全不明白。”
“其实,就是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进行的综合分级。”臧嘉捷介绍,具体而言,取单项评级最低的作为最终结果——比如一种饮料的非乳源性糖和非糖甜味剂等级为A级,反式脂肪等级为B,但饱和脂肪等级为C级,那么该饮料的综合评级就为C级。
臧嘉捷告诉记者,之所以会选择这4个指标作为分级的主要依据,是参考了诸如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在内的国内外标准。“同时,也综合考虑了饮料营养成分分布及我国人群饮料摄入情况。”
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许雅君看来,“分级的初衷是为了推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膳食行动所倡导的‘三减三健’,重点考虑饮料中的添加糖和脂肪两类共4个指标,让人们能够科学健康地选择饮料,减少从饮料中摄取过多的糖和饱和脂肪,同时也将有健康损害效应的反式脂肪、过量饮用后有健康风险的甜味剂作为指标之一。”
目前,一些现制现售饮料企业、预包装饮料企业及饮料销售场所加入了饮料“营养选择”分级试点,在饮料包装、菜单或销售页、移动终端售卖场所、销售场所分区域等处都可看到分级标识的身影。
“本次试点纳入的产品,大多来自标准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企业,所有检测工作也会在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报告和分级测算数据需要在主管部门备案,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臧嘉捷说。
2.为啥分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饮料行业总产量达1.8亿吨,年均增长13%。
家住上海市虹口区的雷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光顾超市里的饮料区。在她家的橱柜里,始终留有一个角落专门用来存储各种饮料——从茶、咖啡到果汁、汽水,她会按照品类将它们整齐码好。
“以前,遇到喜欢喝的饮料,会直接囤一箱。”其实雷玥心里也知道,这些给她提供快乐和满足感的“快乐水”,其实是潜在的“健康刺客”——能量密度高、含糖量高、饱腹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