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现场的视频火了,刷爆朋友圈。这场被称为“灵魂砍价”的谈判,耗时1个半小时,经过8次反复磋商,曾经70万元/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降价至3万多元/针进入医保目录,既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SMA)带来治疗曙光,也让药品的销量显著扩大,实现了患者和药品企业的双赢。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机制。通过价格谈判,将一些临床价值较高的新药、好药(包括治疗癌症用药、罕见病用药、慢性病用药等)纳入医保目录,切实帮助广大患者减轻医药费用负担。
群众有药可用:从望药兴叹到用得起、能报销
患者能够用得上药、用得起药,才能完成诊疗的完整闭环,医保成为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2023年1月出生的丹丹,在一次儿保检查中被发现四肢活动和肌张力比较低,后经基因检测等,确诊脊髓性肌萎缩症(SMA)I型。这种病症,患者通常活不过2岁,且终身不能坐立。
当时恰逢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以下简称“国谈药”)落地,丹丹成为江苏南通第一个用上SMA口服特效药利司扑兰的患者,并顺利通过报销,叠加医疗救助,总体报销比例超90%。治疗一个月后,丹丹呼吸和吞咽就有了明显的好转。到年底时,丹丹已经能够自主抬起大腿,目前已经能够独自坐立,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患者的父母感慨道:“我们是孩子的依靠,医保为他们撑起了更坚实的‘医’靠。我们终将老去,医保却将守护他们一生。”
近年来,“国谈药”多为新批准上市的独家药品,涵盖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罕见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医保部门发挥战略性购买和量价挂钩的规模优势,代表广大参保人员与医药企业谈判,确定合理的医保支付价格,大大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尤其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从无药可用到望高价药却步,再到谈判降价叠加医保报销,让罕见病患者有药可用、能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