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完善医保政策 促进生育友好

作者: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24-05-17 15:10浏览:

近年来,我国每年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婴儿超过30万人。为了让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惠及更多不孕不育患者,去年以来,北京、广西、内蒙古、甘肃等地先后将这一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幸福。

  政策发力,减轻家庭医疗负担

  “2月22号,我从生殖科‘毕业’啦!”翻看“怀孕笔记”,30岁的卢女士告诉记者,经历半年多的治疗,这一天她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准妈妈。

  卢女士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因为不孕,去年6月起陆续跑了20多次医院。去年9月,她花费3.2万元第一次尝试接受辅助生殖治疗,但以失败告终。“当时压力很大,如果需要‘种’三四次,经济上确实难以承受。”

  “辅助生殖移植周期治疗费用为3万至4万元,半数以上女性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经济负担较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一华说。

  2023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医保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健康委联合发文,将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不设基金起付标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为70%、50%,计入参保人员年度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这一政策出台,有效减轻了不孕不育患者的负担。

  北京是全国最早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基本医保的地区。“三孩政策出台后,我们就启动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的可行性调研。”北京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负责人韩波告诉记者,2022年,北京市医保局将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等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行了统一定价。“价格政策公布当天,我们在可以实施辅助生殖项目的15家医院都派驻了工作人员,向患者解释有关价格政策,但是否能纳入医保还需要进一步测算论证。”

  2023年7月1日,北京市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正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辅助生殖花费最高的环节是麻醉取卵、胚胎培养、移植手术,这些费用正好纳入北京医保覆盖范围,占全程费用的55%左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生殖医学科主任李蓉告诉记者,有些患者需要做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也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政策发力,辅助生殖项目相关费用也在下降。2023年6月,国家医保局印发《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本五花八门的辅助生殖类项目分类整合为12项。截至目前,20个省份将定价方式由市场调节价改为政府指导价,进一步规范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内蒙古价格调整后平均降幅达20%。

  支持生殖健康,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可控

  初夏的早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楼前人流如织。李蓉告诉记者,中心近10年的门诊量在45万至65万人次之间波动。“北京医保政策实施后,中心2023年初诊患者约3.3万人次,较2022年有所增长。”李蓉表示,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围,从一个侧面传递了国家对生殖健康的支持态度,鼓励不孕不育人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育龄女性适龄生育、尽早生育。

  “这项政策对进一步提升妇女生育意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杨一华告诉记者,政策施行以来,医院迎来患者咨询小高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表示,我国医疗保险的保障内容是疾病治疗发生的费用,辅助生殖能不能进医保,需要界定辅助生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是一种“疾病”。从目前看,不孕不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疾病。由此,辅助生殖技术作为不孕不育的治疗手段,有纳入医保的理论依据。我国医保依旧为属地化管理、地级市统筹为主,各地在经过卫生技术评估、基金安全评估等环节后,可以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将其纳入医保。

  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是否会给基金运行带来压力?“我们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对需求人群和基金承受能力进行了精密的测算,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韩波告诉记者,《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根据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女性数量、分娩量、不孕不育情况及技术服务需求分析,北京市约4万对夫妇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服务需求。政策实施7个月以来,北京市职工就诊2.7万人,总费用2.2亿元,职工医保基金支出1.5亿元,在年度测算基金安全运行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