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一个医学班的创新突围

作者: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时间:2024-04-28 14:28浏览:

 “我想当一名临床医生,也喜欢做一些探索研究。”不久前,“初代‘阶平’学长”郭笑延在接受学弟学妹采访时提到自己报考首都医科大学阶平班的原因。实际上,在多数阶平班学生的眼中,“医生+科学家”的双路并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在全国众多医学院校开设教学改革试点班的大潮下,首都医科大学于2021年开设阶平班。该班以学校首任校长、两院院士吴阶平的名字命名,按照一贯制的高端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在学校最具学科实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

  有教师曾开玩笑说:“把他们拉出去考试,不见得比长学制的学生考得好。”不过,在这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赛道上,阶平班的目的是助力学生走得更远。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专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医学专业,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机遇,也是挑战。

  培养领军人才 从重构课程开始

  几乎每一届阶平班新生入学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学校希望把阶平班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根据阶平班对外发布的报考指南,学生毕业后要成为“具有医学科学家素养的领军人才”。首都医科大学特聘校长助理、全程指导阶平班人才培养工作的廖新生教授介绍:“阶平班着重从本科初期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与思辨能力,包容不同观点和新奇的想法,引导同学们发掘兴趣所在,找到终身学习的动力。”

  谈到开设阶平班的初衷,廖新生摆出了当年自己念书的经历。大学期间,廖新生曾入选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生命科学领域最早的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一路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后,后又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这在同行的眼中,属于肿瘤及干细胞研究领域“金字塔的顶端”。

  “但我一直就想回国,第一志愿就是回中国工作。”受益于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廖新生说,能够走上“金字塔的顶端”的亚裔人很少,他希望能够培养年轻一代医学生,为更多学生打开那扇走向医学金字塔的大门,也希望学有所成的医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我国医学加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要想实现这一想法,师生们要面临的挑战不小。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王伟解释,培养卓越医生难度大、容错性很小,毕竟这是关乎生命的大事。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把学历培养和职业培养融合在一起。阶平班采取本博连读的“5+研究生培养阶段”模式,让学生在连续的周期内打通学业和职业的平台。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让中国人在医学方面有更高层次的突破,引发医学的变革”。王伟说:“课程不再是老师掰开揉碎了教,而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增长获取新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