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将创新药纳入其中,并提到要开辟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如何突破瓶颈,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近日,中新健康专访了北京大学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解读中国医药创新路径与未来。
加速构建专业审评审批队伍
自从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国家药监局为鼓励和促进药物创新,满足患者临床急需药物的可及性,已陆续发布若干优化审评审批的政策,如《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关于调整药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的公告》等。
“从目前国家批准生物医药创新药上市速度来看,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已经进入到全球第二方阵的排头兵行列。”史录文接受采访时说。
现在,我国与发达国家水平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缺少针对全新靶标的原创发现和原创新药研发。
审评审批“加速度”是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史录文指出,构建专业的药物审评审批队伍,尤其是First-in-class药物审批体系将是下一步改革方向。
根据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定义,授予First-in-class资格的药物是指一种使用全新的、独特的作用机制来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这类药往往是针对重大疾病,具有较大商业潜力的药物。
审评审批是激发创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