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吴相君:建议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作者: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24-03-07 15:15浏览: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建议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党的十八 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医共体建设,自2020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去年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90%以上的县(县级市,有条件的市辖区)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能够基本实现全覆盖。
 
  吴相君表示,近些年经过试点和各地的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县域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他认为健全支持医共体建设的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医共体建设中,一些地方在人事编制、财政保障、医保政策等方面的协同性还需要加强。县级医院的性质为公益二类,乡镇卫生院为公益一类,二者人事编制和财政政策的不同导致管理难度增大、资源流动困难。医保部门打包支付给医共体的基金额度有限,个别地区打包支付基金占筹资总额的比例偏低,导致医共体很难实现结余,影响其转变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他建议加强政策统筹协同,建立健全支持医共体建设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和医共体机构三方权责,实施各方权责清单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加大财政对医共体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给予医共体在人事编制和薪酬管理方面更多自主权,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县乡村上下贯通的职业发展通道,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促进卫生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发挥医保在医共体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实行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支付,完善结余留用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县域医共体业务收入,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
 
  其次,健全医共体内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医共体建设中,牵头医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统筹管理权力有限,对各成员单位缺乏约束力,致使组织结构不紧密,难以真正做到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产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耗材目录、统一药品耗材配送。一些医共体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流程、绩效评估等制度规范。
 
  他建议加强医共体内部资源整合,真正构建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医共体的牵头单位要对成员单位实行统一管理,健全人、财、物等方面统一运营管理体制。健全医共体成员单位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开展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依靠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