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数据多跑路 患者享便利

作者: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发布时间:2024-02-27 14:51浏览: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省级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平台的联通全覆盖,目前已经有8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0个省份超过80%的三级医院已接入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提升居民健康管理能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群众获得哪些便捷服务?健康信息化建设给群众就医带来了哪些变化?记者进行了采访。

  打破“数据孤岛”,互联互通平台基础逐步夯实

  近日,家住甘肃省兰州市的辛先生因糖尿病前往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当医生打开医嘱开立页面时,系统弹框显示了有效的甘肃省检验互认项目。

  “了解到患者前不久在礼县人民医院做过生化检查,我们根据检验时间、指标、参考范围,判断上次外院化验项目结果可以参考,不影响本次患者病情确定,这次仅需要化验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即可。”内分泌代谢科医生陈慧告诉记者。随后,辛先生完成检查和后续诊疗,节省费用200多元。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周文策介绍,甘肃省已建成1个省级和14个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健康扶贫、卫生资源五大基础数据实现了互联互通,有效支撑了全省检查检验共享互认工作。医院在2017年完成和省级平台的对接,2020年初启动省内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病历信息共享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作为试点医院,我们每天为患者互认项目可达7400多项,互认比例约70%,减少了患者的重复检查,让患者省时省钱更省心。”

  2022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开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向数字健康跃升。

  “攻坚行动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互通、不共享的问题,破除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说,前期部分地方已经开展了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省域内的互通共享。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5个省份开展了电子健康档案省内共享调阅,17个省份开展了电子病历省内共享调阅,204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

  不仅如此,不再需要每到一家医院就办一张就诊卡,只要有电子健康卡就能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一卡通用,正在逐渐成为现实。毛群安介绍,我国基本构建了一套可以覆盖全体居民个人健康身份识别的体系,并且支撑多卡或多码协同应用。下一步将依托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推动电子健康卡与其他卡、码协同应用,解决“一院一卡、多卡并存、互不通用”等就医堵点问题。

  优化就医流程,便民服务成效不断凸显

  “挂号、检查、缴费……以前看病得排多少队,现在排队次数明显变少了!”家住山东省济南市的张女士说。近日,她前往山东省中医院就诊,发现医保患者可以诊间结算,十分方便,“在就诊科室就能完成缴费,不用到窗口排队,电子发票还会自动发到手机上,太方便了。”

  据了解,山东省创新实施智慧便民措施,便捷支付方式让患者少跑路。全省实现门诊诊间结算、床旁出入院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数量分别达到231家、228家,占比分别达99.5%、98.3%,1559万名门诊患者实现诊间结算,95.1万名患者实现床旁入院,91.6万名出院患者接受床旁出院结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