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探索新机制为成果转化赋能

作者:健康报发布时间:2024-02-22 15:04浏览:

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取得了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惠及临床。与此同时,医院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加速了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这些喜人进展的背后是大量的制度建设与实践。

  医院制订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在联合研发、成果推介、转化落地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建立了“朋友圈”,筛选出优质成果进行统筹规划和产业布局,举办成果推介会和项目路演,促进项目与市场的对接。上述一系列做法有效整合了临床医学与社会各界资源,将医学科研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医院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主要涉及10个方向、50余个工作单元,目前已有26个科室的创新成果获得转化落地。

  各方携手推进 创新成果累累

  作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之一,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拥有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11个国家重点学科。医院长期重视临床科研工作,持续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近三年来,医院每年会新增40~ 60个研发项目,涵盖图像、影像、肿瘤、颈椎、脊柱、膝关节等领域,各方共同推进,许多研发成果已经成功转让。

  骨科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了全节段、多通道脊柱椎板切除人机协同操作型机器人。该机器人系统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可实现切削过程中生物组织特征的自动识别以及骨组织的精准自主切削,显著降低了椎板减压手术的风险,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症状改善。

  生殖医学科团队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合作,利用大数据资源建立起一个卵巢功能评估模型,并开发了智能评估工具。这个工具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在传统卵巢功能检测指标基础上,结合了高水平生殖医学专家的判断。该工具不仅有助于育龄期女性根据自身的卵巢储备状况合理安排生育计划,还有助于促排卵药物的精准化、个性化使用。

  药剂科团队与京东健康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药学知识图谱。这个项目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药学知识库和真实世界数据,构建一个合理用药和智能处方审核服务系统。系统通过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技术,可在医生和药师临床用药过程中进行安全提醒,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还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眼科团队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联合研制针对先天性小儿眼盲的基因编辑药物。这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药物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张“孤儿药”批件。随着临床试验逐步深入,该研究有望为先天性小儿眼盲治疗提供更明确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