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立春:健康养生自此始

作者:来源:人民网-人民日发布时间:2024-02-02 14:20浏览:

开栏的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衣食农事,依季候而作,随时光流转,它是大自然说给我们听的语言。

  作为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也蕴藏着保持健康体魄的秘宝,体现着中医“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思想。中医主张“天人相应”,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的机体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人应该根据四时变化规律调整人体节律,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获得身心的平衡和长久的健康。

  为弘扬二十四节气养生与防病文化,传承中医智慧,本报健康版今起推出“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养生之道”栏目,通过介绍每一个节气的不同特点,阐述中医养生之道,助您掌握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2月4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意味着寒冬已尽、春意萌动。此时,“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欲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世间万物翘首以盼,想要触碰真正的春天。

  立春,一切刚刚开始。

  捂春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在诗人笔下,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东风吹落了梅花枝头的雪,一夜之间春天来临,自此,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对大部分地区来说,此时还只是奏响了春的序曲。从气象学意义上说,一年中第一次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达到10摄氏度以上才是入春。除了南方部分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此时仍处在“寒意未退盼春来”的状态。

  古人将每一个节气细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立春三侯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也就是说,立春的头5天里,东风送暖,冰冻的大地开始解冻;再过5天,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到了又一个5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儿开始欢快地往上游,由于河面冰块尚未完全融化,这情形就像是鱼儿们背着冰块在游动,乍暖还寒嘛!

  “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立春后天气多变,早晚温差大。在中医看来,立春时节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适宜“春捂”,就是说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减少衣物,以防春寒损伤初生的阳气,年老体弱的人换装时更要审慎,不可骤减。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也就是说春天增减衣物时,应注意保护好腿脚及下半身,而上身衣物可适当减少以助春阳生发之势。

  立春后,昼渐长夜渐短,中医认为,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可以适当晚睡、早起。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说,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也就是说,一般晚睡不要晚于23时,最好在22时上床就寝,以利于肝血归经、滋养脏腑;早上起床后,最好先到庭院或户外走一走,感受春日的生发与滋养。散步时可以把头发散开,衣着宽松,舒展身体,使阳气顺畅地宣发出来。

  立春之后阳气萌生,人体的阳气有向上、向外生发的特点。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立春多疏通头部经络有益于阳气生发,而梳头可辅助疏通诸阳经络。《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用梳子或双手指腹从前额的发际梳到颈后的发根,有利于通达阳气、疏通气血,还可以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及失眠等作用。

  咬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1000多年前的立春日,杜甫在他乡见到了春盘,不禁回想起在两京(长安和洛阳)鼎盛之时,每当立春,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手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这就是民间流行的“咬春”习俗,立春日要吃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南方还流行吃春卷。一位现代诗人写的关于春卷的打油诗让人垂涎欲滴——“鏊煎春饼赛蝉翼,十样菜蔬裹里边。豆芽长,韭黄艳,肉丁藕丝加海鲜。晶莹剔透嫩欲滴,酥脆清香味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