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睡眠不达标对青少年有哪些伤害?

作者:来源:文汇报发布时间:2024-01-29 14:56浏览:

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备受社会各界重视。《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仅为7.74小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夜间睡眠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长度。尤其是很多初高中生,挑灯夜战已成常态。

  随着神经科学和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对睡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量研究发现,在人的记忆巩固、创新思维等认知过程中,睡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睡眠充足,才能确保孩子具有灵活的思维、强大的记忆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提升身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睡不够,学习效率真的会大打折扣

  自古以来,勤奋刻苦就是备受推崇的美德。时至今日,很多家长、老师和学生信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却并不科学。将勤奋好学简单等同于熬夜苦读,甚至盲目牺牲睡眠时间,是苦读的“误区”。

  人的睡眠是一个包含多个不同阶段的复杂过程,每一个睡眠阶段都可以恢复甚至改善人脑的不同认知功能。从清醒到入睡,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其中,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三、第四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深度睡眠阶段,脑活动水平非常缓慢,脑电波频率只有清醒时的十分之一。而快速眼动睡眠则恰恰相反,这一阶段脑活动水平和清醒时无异,甚至更高。此时,眼球会不断转动,全身的肌肉完全放松,脑中会产生各种荒诞的梦境。

  非快速眼动睡眠在整理记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的大脑中,海马区负责记忆事实信息,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电脑的内存,是一个临时存储记忆的地方,容量十分有限。当记忆内容过多且超过海马区的存储容量时,人就会忘记已有信息,或者由一个记忆覆盖另一个记忆,这被称为干扰性遗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就会感觉脑中似乎已记不住新的知识了。

  非快速眼动睡眠能够清理海马区中的记忆,将这个区域的记忆功能恢复到高效学习水平。有研究者曾做过两组人的对比研究:一组人睡过午觉,而另一组没有睡过午觉,在当天傍晚的学习任务中,睡过午觉的人比没有睡过午觉的人学习正确率高出约20%。研究表明,这和非快速眼动睡眠中产生的一种纺锤形的脑电波有关,这种脑电波的数量越多,清醒后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一个人晚上的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他们的大脑就不会产生这种纺锤波。由此可见,如果前一天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第二天的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

  同时,睡眠所巩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大脑能够智能地选择重点记忆,并遗忘掉不必要的日常信息。记忆和遗忘相辅相成,忘记不必要的事物,就为重要的内容腾出了空间,也方便日后的记忆检索,避免检索信息时不相关信息的干扰。可见,通过睡眠巩固的记忆是高效并能长期使用的。

  青春期的大脑,尤其需要睡眠“养护”

  人类是少数会主动剥夺自己睡眠的生物。电灯、电子产品的普及使用,不仅大大延后了当代人的入睡时间、缩短了睡眠时长,也降低了人们的睡眠质量。

  对于学生而言,睡眠不足会造成多种身心健康问题,包括近视、过度肥胖,以及抑郁症比例上升等等。同时,睡眠不足对学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睡眠不足会使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容易遗忘已学过的内容,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充足的睡眠能够恢复大脑海马区编码新记忆的能力,反之,睡眠不足的学生即使坐在教室中,也无法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因为他们的海马区无法有效编码新的知识,此时,大脑会调用额外的脑区,并陷入高负荷低效率的认知状态。而且当睡眠不足时,大脑额中回区域无法有效调控杏仁核区域,造成杏仁核的过度激活。而杏仁核是编码情感、尤其是恐惧等负面情绪的脑区。这一区域的高度激活会导致学生对于负面情感、信息、画面的记忆增加,对正面情绪的记忆下降,造成负面情绪的堆积,长此以往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

  多项科学研究发现,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初次发病时间多为青春期(平均14岁)并非偶然。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大脑是进行突触修剪和髓鞘化的重要发展过程。此时,大脑会修剪多余或不必要的神经元突触,并将有用的神经元通过髓磷脂包裹、达到更高效的信息传递。这两个过程,主要发生于睡眠中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若这一阶段睡眠不足,神经元的修剪和髓鞘化过程就会被打乱。同时,精神疾病的病因多来自于神经元的连接强度和方式出现紊乱,使人无法正常进行思考和生活。结合这两点,不难发现,青少年时期睡眠不足是多种精神疾病发病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