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人在难过时,为什么会心痛?

作者: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时间:2024-01-23 17:42浏览:

一部热播剧《问心》让大家了解了许多关于心脏的疑难杂症,其中有一种让人听起来匪夷所思,自带有“浪漫”气息的疾病,叫作“心碎综合征”,然而这种病却没有它的名字那么浪漫,更多的是危险与遗憾。剧中积极乐观的杨阿姨,就因患上心碎综合征救治失败而去世。

  什么是“心碎综合征”?

  心碎是一种情绪问题,是一种极其悲伤抑郁的感受,在心理学领域,心碎可以说是一种持久的焦虑情绪,受大脑所控制的,但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心碎”真的会影响心脏呢?

  众所周知,大脑是情绪的中心,情绪产生和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大脑的不同部分负责。但这不代表情绪只会对大脑产生影响。我们常说的“我的心都要碎了”“心痛到不能呼吸”不单是对难过情绪的夸张表述,而是确有其事——人在难过时,确实会感觉到心痛。

  心碎综合征又称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综合征,是一种由心理或生理应激所导致的、与冠脉阻塞无关的急性心衰综合征。“心碎综合征”最初得名于日本渔民捕章鱼使用的章鱼篓,因为患上“心碎综合征”的患者心脏左心室肿胀,形似上窄下宽的章鱼篓,故名Tako-Tsubo(章鱼篓)心肌病。而“心碎综合征”则形象地表述了此病症的诱因和症状——当人悲痛到出现“心碎”的程度,在情绪过于激动或过度伤感时,就可能是患上了“心碎综合征”。

  这种诱因主要是情绪上的,比如杨阿姨双亲在地震中离世这种突发的强烈的情绪冲击;也可能是身体上的,比如经过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在上述诱因的驱使下,身体会大量释放一种叫儿茶酚胺(主要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构成)的物质,并流入血管。过量的儿茶酚胺对心脏来说宛如毒素,会令毛细血管收缩,减弱心脏跳动能力,导致心脏无法正常运转。在情绪或身体压力事件发生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患者就会出现一些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比如胸痛、呼吸困难、晕眩等,约10%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衰、心源性休克。

  “心碎综合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引发肺水肿、心律失常、心脏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剧中杨阿姨就是因为病情恶化后多器官衰竭,即便在科室医生联合会诊及抢救都没能逃脱生死线。因此,生活中,“心碎综合征”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虽然严重的心碎综合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但幸运的是这种疾病目前患病率仅为0.5%-0.9%,一般的心痛症状大多情况未达到“心碎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目前该病尚无标准化疗法,主要治疗策略就是去除导致发病的应激事件。对于轻症“心碎综合征”的治疗,一般集中于情绪或身体压力的缓解,通常预后良好。对于合并急性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休克的情况,就需要更积极的医疗介入了,有的治疗时间可长达3个月至1年不等。

  哪些人患上“心碎综合征”

  风险更大?

  研究表明“心碎综合征”66.7%~90%的患者都是女性,且以50~75岁人群居多。这是因为女性绝经前,体内有足量的雌激素可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生成,有助于血管内皮修复,维持血管张力,保持血管通透性。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充当了“心脏保护伞”的角色。而到了50岁左右,随着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体内激素平衡被打破,心脏、血管更易受到冲击。

  有神经或精神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及长期吸烟者,也是“心碎综合征”的易发病群体。

  如何避免患上“心碎综合征”?

  避免患上“心碎综合征”的最佳办法就是做好情绪管理,及时调节心理状态,避免受到强烈的刺激,及早地发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对于本病的防范有着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当陷入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释放压力,让自己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从而提高对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