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01 10:56浏览:
次
【有 效 性】有效
【法规名称】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
【颁布部门】卫生部
【颁布日期】1984年12月24日
【实施日期】1984年12月24日
【正 文】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
1.1本标准的宗旨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并提高放射防护措施的效益;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放射工作的发展。
1.3本标准适用范围
1.3.2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接受电离辐射照射需加控制的一切实践活动。
1.4.1实践的正当化:产生电离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要经过论证,或确认该项实践是值得进行的,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拟议中的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包括健康损害代价和防护费用的代价)的净利益,就不应当引进该项实践。
1.4.3个人剂量的限制: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1.6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加强安全和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使他们自觉遵守有关放射防护的各种标准和规定,有效地进行防护并防止事故的发生。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要经过放射防护部门的考核,领取合格证后才可以从事放射工作。
2.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2.2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限制要考虑随机性效应和非随机性效应。同时满足以下两种限值:
眼晶体 150mSv(15rem)
2.2.2为了限制随机性效应,放射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50mSv(5rem)。当受到不均匀照射时,有效剂量当量应满足下列不等式:
式中:
Ht ——组织或器官(T)的年剂量当量,mSy(rem)
Wt ——组织或器官(T)的相对危险度权重因子(见附录F)
2.3放射工作人员一年中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量,不应超过附录B列出的年摄入量限值(ALI)。
2.5在内外混合照射的情况下,满足下列不等式和2.2.1及2.6的要求可以认为不会超过所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
He Ij (---------)+∑----≤1 -1 ALIj 50mSv·年 式中: He——外照射的年有效剂量当量 -1 ∑t Wt Ht ,mSv年 -1 Ij ——放射性核素j的年摄入量Bg年 ALIj ——放射性核素j的年摄入量限值,Bg -1 年 -1 50mSv年 ——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当 量限值
2.7放射工作条件的分类:为了便于管理,将放射工作条件分成三种:
乙种工作条件:一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很少可能超过15mSv(1.5rem)。但有可能超过5mSv(0.5rem)。对于这种工作条件的场所,要定期进行监测。要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受照射剂量档案。
2.8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少数工作人员接受超过年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对这种照射必须事先经过周密的计划,由本单位领导及防护负责人批准,其有效剂量当量在一次事件中不大于100mSv(10rem),一生中不大于250mSv(25rem)并满足2.2.1款的要求。接受这种事先计划的特殊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应有医学观察并详细记入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
2.10从事放射工作的育龄妇女所接受的照射,应严格按均匀的月剂量率加以控制。
3.公众中个人的剂量限值
全身 5mSv(0.5rem)任何单个组织或器官 50mSv(5rem)
上述年剂量当量是指任何一年内的外照射剂量当量与这一年内摄入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待积剂量当量二者的总和,但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
3.4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单位在制订放射防护规程时,必须把现有的和预期的各种放射源对公众的照射计算在内,要使公众个人所受照射的总剂量当量低于上述限值。对新建放射工作单位进行放射防护预评价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3.6为了估计公众个人所受的剂量当量,应在可能受照的人群中选择合适的关键人群组,并选用适宜的参数和数学模式,估算出这个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当量,以此进行剂量评价。
3.8为了便于监测和管理,由年摄入量限值推导出公众的导出食入浓度(DIC),见附录B。在不超过年摄入量限值和符合2.6款的基础上,其浓度可依据实际的摄入量而增减
4.4混合照射限值,对接受内外混合照射的工作人员,按2.5条所列公式估算,将不会超过基本限值。
4.6上述工作人员的年摄入量限值,是基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限值导出的,因此,在实践中,需用最优化原则以求合理地做到减低剂量。
5.1核设施或核企业在申请批准开始运行前,必须制定好应急计划;制定出发生事故后不同阶段、不同剂量水平下应当采取的各种相应对策和善后措施,上报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卫生、公安等部门备案。
5.3事故照射是指在事故情况下,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非自愿接受的超过正常限值的照射。遇此情况时,要采取善后措施限制事态的发展,限制人员受照射量,并迅速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确定事故的经过并估计人员已经受到的剂量和预期的待积剂量。
5.5在事故情况下,某些人员受到特殊照射的剂量应有详细记录,并报知有关部门存档。其有效剂量当量超过0.1Sv(10rem)的人员,应及时给予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处理,并根据所受剂量,参照健康情况、年龄以及专门技能,对其今后能否继续从事放射工作,及从事放射工作的水平,提出建议。
6.1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的体表,衣物及工作场所的设备、墙壁、地面等表面污染水平,应控制在下表所列值以下:
----------------------------- 污染表面 |α放射性物质 |β放射性物质 |贝可/平方厘米 |贝可/平方厘米-----------|--------|-------- | -2| -1手、皮肤、内衣、工作袜|3.7×10 |3.7×10-----------|--------|-------- | -1| 0工作服、手套、工作鞋 |3.7×10 |3.7×10-----------|--------|-------- | 0 | 1设备、地面、墙壁 |3.7×10 |3.7×10-----------------------------
(2)按三区原则布置的工作场所,第二区的表面污染除手、皮肤、内衣、工作袜外可适当提高。但不得超过表列值的5倍。
(4)对低、中毒组放射性核素,控制水平可放宽10倍。
6.3放射工作场所的某些设备与用品,经仔细清洗后,其污染水平不大于上表列出值的1/50时,经防护部门测量许可后,可在一般工作中使用。
7.医疗照射的防护
7.2必须对有关医务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从事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及核医学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放射防护基本知识,经过放射卫生防护主管部门的考核发给合格证者,才可从事上述工作。
8.1教学中使用放射源应区分为一般教学和放射专业教学;学生应区分为非放射专业学生和放射专业学生。
8.3对非放射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照射应限制在年有效剂量当量不大于0.5mSv(0.05rem)。其它单个器官或组织的年剂量当量不大于5mSv(0.5rem)。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作单位或场所称为放射工作单位或场所(对这类工作单位应由国家或地方的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会同公安、科委进行审核、登记、颁发许可证,并依据本标准进行管理)。
9.1操作放射性物质的比活度大于7× 4 -1 -6 -110 Bqkg (2×10 Cikg ),且日最大操作量按毒性分大于下表所列值。----------------------------- 放射性核表| 日最大操作量 |---------------------- 毒性组别 | 开放性放射源 | 封闭性放射源 | Bq(μci) | Bq(μci)------|----------|----------- | 3 | 4极毒组(Ⅰ)|4×10 (0.1)|4×10 (1.0)------|----------|----------- | 4 | 5高毒组(Ⅱ)|4×10 (1.0)|4×10 (10)------|----------|----------- | 5 | 6中毒组(Ⅲ)|4×10 (10) |4×10 (100)------|----------|----------- | 6 | 7低毒组(Ⅳ)|4×10 (100)|4×10 (1000)-----------------------------
9.2操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仪器、仪表或产生电离辐射的设备或装置,其放射性活度大于封闭性放射源的日最大操作量;或不加任何防护措施其源
-1表面处剂量当量率高于0.04mSv(4.0mrem)h ;或工作位置的剂量当量率高于2.5uSv(0.25mrem) -1;h ;或间断性工作的年有效剂量当量高于5mSv(0.5rem)。
9.4在一般卫生防护条件下,工作场所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大于放射性工作场所中导出空气浓度的1/10。
10.1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根据其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为三类(见表1)
表1 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分类------------------------单位类别| 等效年用量Bq----|------------------- | 12第一类 | >1.85×10----|------------------- | 11 12第二类 |1.85×10 ~1.85×10----|------------------- | 11第三类 | <1.85×10------------------------ 表2 各级放射工作场所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工作场所级别| 等效日操作量Bq------|------------------- | 10 甲级 | >1.85×10------|------------------- | 7 10 乙级 |1.85×10 ~1.85×10------|------------------- | 4 7 丙级 | 3.7×10 ~1.85×10--------------------------
10.2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按所用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日操作量毒性组别系数)分为3级(见表2)。
上表列出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尚需根据操作的性质,乘以表3中的系数,加以修正。
表3 操作性质的修正系数------------------ 操作性质 |修正系数-------------|----干式发尘操作 |0.01-------------|----产生少量气体、气溶胶的操作|0.1-------------|----一般的湿式操作 | 1-------------|----很简单的湿式操作 |10-------------|----在工作场所贮存 |100------------------
11.1第一,第二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简称一,二类单位)不得设于市区。(经有关领导部门论证并经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专门审查第一、二类单位可设于市区)。第三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简称第三类单位)及属于二类的医疗单位可设于市区。
11.2放射工作单位按其所属类别,在其周围划出防护监测区(见第96页,表1),定期监测。
大型放射厂、矿的防护监测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扩大。
11.4放射性废物与废水应合理处理。处理时符合本标准,不得影响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