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01 10:51浏览:
次
【有 效 性】有效
【法规名称】麻风病联合化疗及评价标准
【颁布部门】卫生部
【颁布日期】1988年09月20日
【实施日期】1988年09月20日
【正 文】
麻风病联合化疗及评价标准
(一)多菌型麻风(15岁以上用量)
氯苯吩嗪 300毫克,每月1次监服,同时50毫克,每日自服。
(二)少菌型麻风(15岁以上用量)
氨苯砜 100毫克,每日自服。
--------------------------------------药物名称| 服 法 <5岁 5—9岁 10—14岁----|---------------------------------利福平 | 每月1次监服 150毫克 300毫克 450毫克----|---------------------------------氯苯吩嗪| 每月1次监服 50毫克 100毫克 200毫克----|---------------------------------氯苯吩嗪| 每日1次自服 50毫克(隔日) 50毫克 50毫克----|---------------------------------氨苯砜 | 每日1次自服 25毫克(隔日) 25毫克 50毫克--------------------------------------
有两种分型法可采用:即多菌型、少菌型与五级分类法(RidLey—JopLing分型)。不再使用马德里分型法。在回顾性引用过去分型资料时,可按原分型引用,但不宜套用新的分型,如需与新的分型法一起总结,则只能按多菌型、少菌型套用。
上述几种分型法间的关系如下表:----------------------------------- 分 型 | 多菌型(MB) | 少菌型(PB)-----------|----------|------------ 马 德 里 | 瘤 型(L) | 结核样型(T) (1953年) | 界限类(B) | 未定类(I)-----------|----------|------------ 五级分型 | 瘤型(LL) | 结核样型(TT) (1966年) |界限类偏瘤型(BL)|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 中间界限类(BB)| 未定类(I)-----------|----------|------------任何一个部位的细菌密度| >2+ | ≤2+-----------------------------------
未治疗的活动性麻风的皮疹活检,病理上可按5级分型。治疗后及病情不活动的病理往往失去分型特征,难以按5级分型。
(一)新病例、复发病例和耐药病例;
(三)为适应现场工作需要,凡皮肤查菌阳性的麻风病例,均按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少菌型病人的皮损如多于5块或有3条以上神经受累,尽管各部位皮肤查菌均为阴性,也应按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方案治疗。
(一)多菌型麻风,疗程不得少于24个月。每月自服药物不得少于20天,否则此月不计入疗程。1年中至少服药8个月,连续中断治疗超过4个月者须重新计疗程开始治疗。24个月疗程可在36个月内完成。每年服药时间少于8个月者为治疗不规则。
关于联合化疗疗程中的治疗、观察及管理工作,可参照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编印的《麻风病联合化疗手册》中的规定执行。
(一)取材部位、方法和时间
(1)多菌型麻风,常规部位3处(耳垂、眶上、下颌),皮损3处。如无皮损,则取膝上3横指及腕背皮肤各1处。
注意:活动性麻风,应取皮损的中央和边缘。如皮损已呈消退状态,则取边缘的内侧。如遇复发可疑者,应同时在新皮损上取材。监测期间,取材应包括前次查菌(+)号最多部位。取材部位应在人体图上注明,要注意前后的可比性。
3.取材时间:
少菌型麻风,疗前、疗后各查1次。监测期间,每年检查1次。
六、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进步:活动性皮损面积缩小不到50%,结节变小,浸润有一定程度的吸收;皮肤查菌指数每年有所下降。
恶化:皮损扩大或出现新皮损,细菌指数升高。
完成规定的联合化疗疗程后,在以下情况,可停止治疗进行监测。
1.临床显著进步,皮肤大部分消退或持续消退;
(二)少菌型麻风:
2.无新的神经受累或肌肉麻痹现象。
八、完成治疗
九、完成治疗后的监测
十、非活动病例标准
十一、复 发
麻风患者经治疗达到临床不活动后,又出现麻风的活动性症状或皮肤查菌阳性或新皮损活检符合麻风的病理改变时,称为复发。
1.对疑为复发的病例,应注意与I型麻风反应及其它皮肤病鉴别;
3.对疑为复发的病例,均应进行病理检查;
(三)复发的处理
2.非耐药复发的多菌型病例仍用利福平、氯苯吩嗪和氨苯矾联合治疗,直至临床不活动。若为耐药病例(待切取标本作鼠足垫接种确定后),即应更换药物进行联合化疗,直至临床不活动。复发的少菌型病例可按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