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1-27 14:27浏览:

先天性动静脉瘘常是多发同,影响多个不同平面。有时瘘的动脉可来源一根以上,或同一根动脉有许多分支血管,因素,完全切除广泛众多的细小的动静脉瘘是非常困难的。对病变广泛的病例,多数学者都主张非手术治疗。Sako和Vacro报道32例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治疗经验,其中21例进行手术治疗,5例治愈,8例改善,6例更严重,2例无变化。先天性动静脉瘘累及一索肌肉组织的,切除术后肢体功能影响也不大。
适应证 ①局部生长迅速的先天性动静脉瘘;②伴心力衰竭,病变累及邻近神经,引起疼痛或病变范围大,侵犯皮肤、易受损伤并发出血者,均应迟早进行手术。
1.动静脉瘘切除 将输入血管和血管累及致发育异常的肌肉切除。浅表局限的先天性动静脉瘘,可进行局部切除或将受累的一组肌肉一并切除,可获得满意疗效。在广泛性切除术中需注意保护神经。颈面部先天性动静脉瘘,切除时要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病变在臀部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广泛性动静脉瘘切除而留下的组织缺损,需在手术显微镜做带血管蒂肌皮瓣移植术以修复缺损。本院有7例动静脉瘘进行局部病变切除,6例术后效果良好,1例术后因肢体坏死进行截肢术。
2.动静脉瘘瘘口的近端动脉结扎术 病变范围广泛的病人,可进行动静脉瘘瘘口的近端动脉结扎。结扎的动脉应该尽量靠近瘘口。但动脉结扎术可造成肢体缺血、坏疽,的以应慎重考虑。上海中山医院有1例先天性动静脉瘘,从肩部伸延到前臂,病变范围广泛。进行锁骨下动脉结扎术,术后引起肢端坏死、疼痛、最后做肩关节解脱术。
3.动静脉瘘的主要动静脉分支结扎术 病变广泛或深怪的动静脉瘘,伴有出血、感染和溃疡。经动脉造影明确动静脉瘘的主要分支。可进行分别结扎分支血管,上海中山医院有3例这种手术治疗,术后症状有改善。
4.动脉内栓塞疗法 Necoton在1967年首先报道经皮导管栓塞脊髓血管瘤,以后也用来治疗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治疗。
⑴栓塞物质:理想的栓塞物是对放射线不透光,对人体无毒性反应,能使动脉或静脉永久性栓塞。常用的有:明胶海绵、硅塑料(silieone)、异丁-2-2氰丙烯酸盐、聚乙烯醇、金属圈等。
⑵栓塞术注意事项:进行动脉栓塞前,需做病变部位的血管造影,明确了解先天性动静脉瘘的主要供应血管和静脉回流情况。根据病变部位和血流的特点,选择不同导管和理化特性的栓塞物质。需防止细小的栓塞物通过瘘口进入肺动脉。导管要尽量告诉栓塞部位。需避免栓塞物质逆流到正常脏器的供应动脉,特别是面、颈部。要在荧光屏监视下,将栓塞物缓慢地注入。
(一)治疗
CAVF虽属良性病变,但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病变不断蔓延和发展,常累及邻近的组织和器官,无自愈倾向,治疗十分棘手。非常小的瘘,无临床表现,只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者,可不需手术,进行随访,辅助性治疗如弹力护套控制受累肢体病变常有效。单一瘘支的CAVF相对易于治疗,治疗的选择常由瘘口的部位和滋养血管来源来决定。如动静脉瘘源自需被切除的血管,通常采用手术结扎或通过经皮穿刺以可分离球囊闭锁动静脉瘘。如滋养血管对维持远侧组织的存活是必需的,则手术结扎瘘口后,应保留动脉主干或行动脉重建。
1.手术治疗 手术最好在患者骨骺闭合前或形成心血管并发症前进行。
(1)手术指征为:①浅表病变影响美观;②肢体受累导致畸形和功能异常;③出血;④溃疡形成或感染;⑤瘘支较大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异常。术前需精确定位病变部位和范围,明确瘘支和滋养血管。有些患者尽管动脉造影提示病灶局限,但术中往往发现病变范围广泛。
(2)手术方法:①瘘支结扎和病灶切除;②瘘支结扎、病灶切除和血供重建;③分期分段瘘支结扎。病变比较局限者,在控制血流的情况下,行病变部位瘘支结扎,并尽可能切除病变组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对13例患者施行这一手术,术后长期随访表明效果良好。病变累及主干滋养动脉时,应考虑与病变组织一同切除,切除后不影响血供者,可将动脉两侧断端结扎;必须恢复血供者,若两断端间距离不大,可做端-端吻合,不能对合时,取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间置移植以重建血供。特殊部位CAVF往往是主干血管二、三级分支远端的瘘支,难以做到彻底的瘘支结扎断流和弥漫性病灶的切除。分期手术边缘区域的瘘支残留,也是无法彻底根治和术后复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