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做哪些检查?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1-27 10:36浏览:

1.血液D-二聚体(D-dimer)浓度测定 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复合物溶解时产生的降解产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上升,但手术后或重症病人D-二聚体浓度也有升高,故其阳性意义并不大。如果D-二聚体浓度正常时,其阴性价值更可靠,基本可排除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准确率达97%~99%。
2.血常规 急性欺期常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加。
3.血液生化 可有乳酸脱氢本科等的增高。
4.血液黏稠度、血液凝固性、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检查。
1.容积描记法 一种间接的血循环生理学检查方法,包括电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应变容积描记法(SGP)、静脉血流描记法(PRG)和光电容积描记法(PPG)等,其中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应用最广泛。血流是体内良好的电导体,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的原理是通过测量电阻抗的改变来了解血容量的变化。检测方法是在大腿上绑充气压脉带,小腿上绑电极带。先将充气带内压力升至6.67kPa(50mmHg),持续1~2min,使下肢静脉充分扩张,静脉容量达到最大限度。再将充气带快速放气,测定电阻的下降速率。此法适用于髂、股、腘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人,准确率达96%。优点是无损伤检查方法,能相当准确地检测出主干静脉阻塞性病变。缺点是:①对小腿静脉丛静脉血栓的检出率较低;②对静脉未完全阻塞的无症状下肢静脉血栓者检出率低;③对已再通或侧支循环已形成的陈旧性血栓检出率低;④不能区别阻塞是来自外来压迫还是静脉内血栓形成。
2.彩超检查 超声检查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有相当高的检出率。其优点是:①无损伤;②能反复检查;③对有症状或无症状的病人都有很高的准确率;④能区别静脉阻塞是来自外来压迫或静脉内血栓形成;⑤对小腿静脉丛及静脉血栓再通的病人也有满意的检出率。
(1)二维声像图:
①静脉管腔内充满实性回声管腔内回声以低回声多见,具体表现与血栓形成的不同时期有关。仅根据管腔内实性回声诊断静脉血栓形成的准确性为75%。
A.新近形成的急性血栓(几小时~数天)的回声低弱、均匀,几近无回声,新近血栓的近侧段常不与血管壁附着,声像图上可见其在血管腔内漂动。由于这种血栓有脱落引起肺梗死的危险,检查时动作要轻柔、简捷,避免加压。
B.亚急性血栓(数周以后)的回声强度稍高、不均匀,附着于静脉壁上。再通者可见狭窄、弯曲的无回声诵道。
C.慢性血栓(数月~数年)的回声可呈中高回声,静脉内壁毛糙增厚,与血栓混成一体。需要指出的是,管腔内血栓回声与血栓形成的时间有关,但此回声强度的变化是逐渐的,不可能根据回声强度精确推断血栓形成的时间。
②静脉内径血栓形成后静脉内径将不随呼吸时相而变化,探头加压也不易将管腔压瘪。这是诊断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可靠依据。在无彩色多普勒的情况下,仅根据探头加压静脉管腔无变化而诊断下肢静脉内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Vogel等报道的特异性可达100%;国内学者报道的特异性为92.8%。但髂静脉位置深在且有肠管覆盖,小腿静脉细小,此二者均难以进行探头加压试验。
急性血栓形成时静脉内径明显增宽。亚急性血栓因血栓逐渐溶解和收缩,管径逐渐变小接近正常,但也有报道认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栓形成的管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慢性血栓时静脉壁形态不规则,内径比正常小,部分患者由于静脉壁结构紊乱,声像图无法分辨静脉及周围组织。
③静脉瓣静脉内血栓形成后,静脉瓣常活动受限。慢性血栓时静脉瓣膜增厚、纤曲变形,活动僵硬、固定。其中大隐静脉瓣活动受限、固定的显示率较高,其他瓣膜病变的显示率不高,这可能与瓣膜回声和血栓回声相近有关,也与仪器的分辨力有关。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①急性期:静脉内血栓形成出现完全阻塞时,彩色多普勒显示静脉内无彩色血流信号;挤压远端肢体仍不能显示内部的血流信号。血栓近段和远端的静脉内血流信号均见减弱。无侧支循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