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用药指南 > 文章内容

白喉抗毒素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9-10 19:17浏览:

 1概述
白喉抗毒素(Diphtheria Antitoxin),是一种无菌制剂,系由白喉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液体抗毒素球蛋白制剂。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由白喉棒状杆菌在感染部位和循环系统产生的白喉毒素的作用,用于白喉感染的治疗和被动免疫预防。对于疑似白喉病例的被动免疫,不需等到对感染做出细菌学诊断即可接种。做预防注射是使可以感染者及时、快速地获得保护水平的抗体,从而起到预防作用,但其作用维持时间不长。为避免使个体受到异性蛋白的致敏或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约5%~10%),此种应急措施,不能用以代替常规的白喉疫苗免疫。
2适应证
用于预防和治疗白喉。对已出现白喉症状者应及时使用抗毒素治疗。未接受过白喉疫苗免疫或免疫史不清者,如已与白喉患者有密切接触,应及时注射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但也应同时进行白喉疫苗预防注射,以获得持久免疫。
3临床应用
预防: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000~2000IU。
用法:皮下注射应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处。同时注射疫苗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三角肌或臀部。
4不良反应
1.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不清或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需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水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一般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对血清病应对症治疗,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5注意事项
1.液体或冻干注射剂复溶后如出现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者均不能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
2.每次注射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毒素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3.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器宜专用。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器须分开。
4.使用抗毒素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阳性者须采用脱敏注射法。
5.门诊患者注射抗毒素后,须观察30分钟方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