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用药指南 > 文章内容

蒸煮燀法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4-17 18:47浏览:

蒸煮燀法

一、蒸法

(一)蒸发目的

(1) 改变药性,扩大用药范围;

(2)减少副作用;

(3)保存药效,利于贮存;

(4)便于软化切片。

(二)代表性中药

何首乌:经黑豆汁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消除了生品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宜于久服。

黄芩:酒制入血分,可清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还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以免伤脾阳,导致腹泻。黄芩炭清热止血为主。黄芩蒸或煮的目的杀酶保苷,又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

地黄:熟地药性由寒转温,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熟地黄质厚味醇,滋腻碍脾,酒制主补阴血,通血脉的作用;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生地炭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

黄精:蒸后增强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并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酒制能助药势,使之滋而不腻。

二、煮法

(一)煮法目的:降低毒性;洁净药物。

(二)代表性中药 藤黄:制藤黄毒性降低,可供内服。并可保证药物的净度。

川乌:保留总碱含量,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

附子:盐附子防止药物腐烂,便于贮藏;黑顺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淡附片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

吴茱萸:制吴茱萸,能降低毒性,缓和燥性;盐制吴茱萸宜用于疝气疼痛。

三、?法

(一)?法目的:破坏药物中的酶,提高药效;利于分离药用部位。

(二)代表性中药

苦杏仁:炒苦杏仁性温,长于温散肺寒,并可去小毒。

白扁豆:炒扁豆性微温,偏于健脾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