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用药指南 > 文章内容

药物与受体(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3-21 15:46浏览:

  [L’]/[L]是剂量比 (dose ratio),即将[L]增加[L’]/[L]倍就能克服[I]的拮抗作用。该比值也取决于[I]/K1而与[L]绝对值或KD无关。将此公式两侧取log,并以log([L’]/[L]-1)为纵座标、以-log[I]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斜率为1,与横座标交点为-logK1,即pA2此即Schild 图(图2-10)。按Schild定义,拮抗参数pAx是指剂量比为X时竞争性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值。常用pA2,即[L’]/[L]=2时的数值,则pA2=-log[I]=-logK1,些参数反映拮抗药的拮抗强度,其值越大表示拮抗作用越强。

图2-9 竞争性拮抗药(A图)、非竞争性拮抗药(B图)及部分
激动药(D图)对激动药(虚线)量效的影响及激动药(C图)
对部分激动药(虚线)量效曲线的影响

图2-10 竞争性拮抗作用的Schild作图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R结合非常牢固,分解很慢或是不可逆转,使能与L结合的R数量减少。另一类非竞争性拮抗药可阻断受体后某一中介反应环节而使受体-效应功能容量减少。二者共同特点是使量效曲线高度(Emax)下降。但L与剩余的R结合动力学不变,即KD不变。在双倒数图中更易看出这一关系(图2-11)。

图2-11 竞争性拮抗作用与非竞争性拮抗作用比较
A图 量效曲线 B图 双倒数曲线
X 单用激动药 Y 竞争性拮抗药对激动药的拮抗作用
Z 非竞争性拮抗药对激动药的拮抗作用

  还有一类药物称为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和R结合的亲和力不小,但内在活性有限,α<100%,量效曲线高度(Emax)较低。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当其浓度尚未达到Emax时,其效应与激动药协同,超过此限时则因与激动药竞争R而呈拮抗关系,此时激动药必需增大浓度方可达到其最大效能。可见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两重特性。(图2-9C、D)

  目前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技术已普遍用于受体研究,但必需和药理效应实验结合进行才有意义。

  为什么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作用于同一受体有的是激动药,有的是拮抗药,还有的是部分拮抗药?还可用二态模型(two-state model) 学说解释。按此学说,受体蛋白有两种可以互变的构型状态:静息状态(R)与活动状态(R*)(图2-12)。静息时平衡趋向R。活动药只与R*有较大亲和力,L-R*结合后充分发挥药理效应。部分激动药(P)与R及R*都能结合但对R*的亲和力大于对R的亲和力,故只有部分受体被激活而发挥较小的药理效应。拮抗药对R及R*亲和力相等,且能牢固结合,但保持静息状态时两种受体状态平衡,拮抗药不能激活受体但能阻断激动药作用。个别药物(如苯二氮类)对R亲和力大于R*,结合后引起与激动药相反的效应,称为超拮抗药(superantagonist)。这一学说容易理解,但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二、受体类型

  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传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受体大致可分为下列4类:

  1.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又称直接配体门控通道型受体,它们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的膜上,由单一肽链反复4次穿透细胞膜形成1个亚单位,并由4~5个亚单位组成穿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受体激动时离子通道开放使细胞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引起兴奋或抑制效应。最早发现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就是由α×2、β、γ、δ5个亚单位组成的钠离子通道,在α亚单位上各有一个乙酰胆碱结合点(图2-13A)与乙酰胆碱结合后,钠离子通道开放,胞外钠离子内流、细胞膜去极化、肌肉收缩。这一过程在若干毫秒内完成(钠离子通道开放时间仅1ms)。脑中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情况类似,其他如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受体都属于这一类型。

  2.G-蛋白偶联受体 这一类受体最多,数十种神经递质及激素的受体需要G-蛋白介导其细胞作用,例如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M-乙酰胆碱、阿片类、嘌呤类、前列腺素及一些多肽激素等的受体,这些受体结构非常相似,都为单一肽链形成7个α-螺旋来回穿透细胞膜,N-端在细胞外,C-端在细胞内,这两段肽链氨基酸组成在各种受体差异很大,与其识别配体及转导信息各不相同有关。胞内部分有G-蛋白结合区(图2-13B)。G-蛋白(G-protein)是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的简称,存在于细胞膜内侧,由三个亚单位组成。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兴奋性G-蛋白(GS),霍乱弧菌毒素能使之活化,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另一为抑制性G-蛋白(Gi),抑制AC,百日咳杆菌素抑制之。G-蛋白还介导心钠素及NO对鸟苷酸环化酶(GC)的激活作用。此外G-蛋白对磷脂酶C、磷脂酶A2、Ca2+、K+离子通道等有重要调节作用。一个受体可激活多个G-蛋白,一个G-蛋白可以转导多个信息给效应机制,调节许多细胞功能。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这一类细胞膜上的受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图2-13C),细胞外有一段与配体结合区,中段穿透细胞膜,胞内区段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能促其本身酪氨酸残基的自我磷酸化而增强此酶活性,再对细胞内其他底物作用,促进其酪氨酸磷酸化,激活胞内蛋白激酶,增加DNA及RNA合成,加速蛋白合成,从而产生细胞生长分化等效应。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及某些淋巴因子(lymphokines)的受体属于这一类型。

  4.细胞内受体 甾体激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内,与相应甾体结合后分出一个磷酸化蛋白,暴露与DNA结合区段,进入细胞核能识别特异DNA碱基区段并与之结合促进其转录及以后的某种活性蛋白增生(图2-13D)。甲状腺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大致相同。这两种受体触发的细胞效应很慢。需若干小时。

   A.直接配体门控通道型

图2-13 受体类型示意图

  三、第二信使

  受体在识别相应配体并与之结合后需要细胞内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将获得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机制才能发挥其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最早发现的第二信使是环磷腺苷(cAMP),现在知道还有许多其他物质参与细胞内信息转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简示如下(图2-14),很多问题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1.G-蛋白 G蛋白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内侧的调节蛋白,都是由三个不同亚单位α、β、γ组成的三聚体。静息状态时与GDP结合。相应受体激活后GDP-α、β、γ复合物在Mg2+参与下,结合的GDP与胞浆中GTP交换,GTP-α与β、γ分离并与相应的效应机制结合,同时配体与受体分离。α亚单位内在的GTP酶活性促使GTP水解为GDP,激活效应机制,从而恢复原来静息状态(图2-15)。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使cAMP增加。Gi抑制AC,使cAMP减少,G-蛋白还激活磷脂酶C(PLC),调节Ca2+、K+等离子通道。对鸟苷酸环化酶也有激活作用,作用非常广泛,介导多种效应。近来发现G-蛋白还介导激活磷脂酶A2(PLA2)而产生花生四烯酸(AA),后者是各种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前体。

图2-14 第二信使系统示意图

  2. 环磷腺苷(cAMP) cAMP是ATP经AC作用的产物。β受体、D1受体、H2受体等激动药通过GS作用使AC活化,ATP水解而使细胞内cAMP增加。α受体、D2受体、MACh受体、阿片受体等激动药通过Gi作用抑制AC,细胞内cAMP减少。cAMP受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水解为5’AMP后灭活。茶碱抑制PDE而使胞内cAMP增多。cAMP能激活蛋白激酶a (PKA)而使胞内许多蛋白酶磷酸化(ATP提